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基因
  • 9篇遗传性
  • 7篇对称性
  • 7篇突变
  • 7篇家系
  • 6篇遗传学
  • 5篇染色
  • 5篇染色体
  • 5篇基因突变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遗传性对称性...
  • 4篇遗传性皮肤病
  • 4篇异常症
  • 4篇致病基因
  • 4篇色素异常
  • 4篇色素异常症
  • 4篇上皮
  • 4篇上皮瘤
  • 4篇皮肤

机构

  • 18篇安徽医科大学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儿童...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26篇陈建军
  • 20篇杨森
  • 19篇张学军
  • 14篇高敏
  • 11篇梁燕华
  • 11篇崔勇
  • 8篇何平平
  • 6篇王红艳
  • 4篇严开林
  • 4篇沈玉君
  • 3篇黄薇
  • 3篇周伏圣
  • 3篇肖风丽
  • 3篇王培光
  • 3篇崔勇
  • 3篇张学军
  • 3篇杜文辉
  • 3篇李明
  • 2篇张安平
  • 2篇任韵清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食品与药品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汉族人6家系42例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 了解中国汉族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PSEK)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 对我们收集的一个PSEK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并将结果与 1980年以来文献报道的 5个中国汉族人PSEK家系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结果 :  (1)PSEK在家系中的传递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2 )中国汉族人群中PSEK的临床表型特征为初发于掌跖的固定、边界清楚的角化性红色斑块 ,对称分布 ,部分患者皮损可扩展至四肢近端及躯干等处 ,但多局限 ,不影响患者健康 ,多幼年发病 ;(3)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 ;(4 )患者多不伴发其他疾病 ;(5 )部分家系的发病情况呈现不规则显性。结论 : PSEK是一种具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中国汉族人群中报道不多 ;临床表型以对称分布的散在、固定的角化性红色斑块为特征 。
崔勇周文明李明何平平高敏陈建军张学军
关键词:中国汉族人家系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临床表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一家五代12人同患多发性毛发上皮瘤被引量:6
2004年
梁燕华陈建军杨森王红艳张学军
关键词: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病理检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一家系的连接蛋白30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研究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ED)一家系连接蛋白30(Cx30)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个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双向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18例患者及16例表型正常者和188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连接蛋白30(Cx30)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存在Cx30基因上第31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转换,导致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对照及无关健康个体不存在此突变。结论本研究中HED家系中患者Cx30基因存在错义突变(31G→A),这可能是导致HE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陈建军杨森崔勇熊晓燕何平平董普玲徐世杰李月彬黄薇张学军
关键词: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一个多代中国人PSEK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选用Linkage Mapping Set Version Ⅱ中的荧光标记对本PSEK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用lin...
崔勇杨森高敏陈建军严开林肖风丽王培光张学军
文献传递
一家系四代患弥漫性掌跖角化症被引量:1
2003年
陈建军杨森梁燕华李诚让张学军
关键词:弥漫性掌跖角化症遗传性皮肤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系调查流行病学
汗疱疹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汗疱疹是一种好发于掌跖部的呈水疱或大疱样的湿疹,该病有报道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很多散发病例。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无其他研究小组对本病的致病基因与克隆研究。2005年我们对1个较大的汗疱疹家系(累及到4代有14人患病,适合...
陈建军梁燕华杨森周伏圣王剑王培光杜文辉徐世杰黄薇张学军
文献传递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又名Dohi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 ADAR基因突变所致。我们调查了中国汉族人安徽省的5个DSH家系、3个散发病例。本研究通过对5个DSH 家系和3个散发病例的患...
侯艳霞任韵清陈建军高敏周伏圣杜文辉王培光沈玉君杨森林国书崔勇梁燕华袁承达张学军
文献传递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了解中国人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HED)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 对近 2 0年来国内报道的HED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结果 ①HED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中国人HE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甲发育不良、毛发缺陷、掌跖角化 (或牙齿发育不良 )三联症 ;患者在出生时或婴幼期发病 ;③同一家系中不同的患者表现度不同 ;④家系Ⅲ出现“不规则显性”情况 ;⑤除家系Ⅱ患者伴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先天性白内障及家系Ⅶ中先证者伴有癫痫以外 ,其它家系基本不伴发其他疾病 ;⑥除遗传之外可能是妊娠期亲代一方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有关 ;⑦家系的报道以小家系多见 ,一些家系中男女患病的比例不等。结论 HED是一种高度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临床表现是以甲发育不良、毛发缺陷、掌跖角化过度 (或牙齿发育不良 )三联症为特征 ,可合并其他症状 ,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陈建军杨森崔勇梁燕华董普玲张学军
关键词:外胚层发育不良遗传学系谱
皖籍汉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能的遗传模式,并分析皖籍汉人SLE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用EpiInfo6·0及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AGE3·1进行遗传模式的复合分离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为30·2岁,平均病程为32·5个月。SLE存在多主基因效应、主基因模型拟合最好,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结论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SLE遵循多主基因遗传模式而非单基因遗传模式。
王剑刘建军杨森陈建军周顺铭何素敏梁燕华张学军
关键词: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
张学军黄薇杨森梁燕华高敏何平平王红艳陈建军徐世杰崔勇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对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FT)的遗传学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一、研究背景:国外在19世纪阐明了MFT的遗传模式...
关键词:
关键词: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遗传学基因定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