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岚
-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间质瘤的MRI征象及免疫组化与其危险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间质瘤的MRI特点同时观测免疫组化中P53、Ki67等标记物表达,探讨其影像表现、免疫组化P53、ki67表达与生物学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间质瘤患者共5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1.5T磁共振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获得其影像学资料;手术取得的肿瘤标本,通过对其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进行病理学诊断。根据其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极低及低危险度间质瘤作为较低危险组,中等危险度间质瘤作为中危险组,高危险度间质瘤作为高危险组),观察和分析各组患者MRI征象(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信号特点、强化程度、周围血管情况等)特点,测量肿瘤实性部分ADC值,从而进一步分析MRI征象、ki-67及P53表达与不同侵袭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 56例间质瘤患者中较低危险组7例,中危险组13例,高危险组36例,肿瘤的直径、形态、边界、信号特点、瘤内外粗大血管、强化程度及ADC值在不同危险度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的发生部位在不同危险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中Ki67表达在不同危险度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不同危险度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度越高,P53阳性概率越高。结论 MRI检查可以对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进行恶性危险度的术前初步评估;免疫组化标记物P53能够成为术后临床判定间质瘤恶性危险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 阎岚闫康鹏
- 关键词:间质瘤磁共振成像危险度免疫组化
- 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左肘部动静脉瘘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病例资料男,51岁,发现左肘部异常膨出1周,无明显疼痛、麻木感,肘部活动正常,无外伤史。查体:左肘部大小约3.0cm×1.0cm包块,表面皮肤呈浅蓝色,有搏动感,无明显压痛,边界不清,左桡动脉搏动可,左上肢末梢无缺血改变,左上肢活动可。双源CT:平扫左肘关节窝内稍高密度灶,
- 阎岚韩丹
- 关键词:动静脉瘘成像诊断血管动脉搏动病例资料无外伤史
- DSCT肺静脉成像技术的对比分析研究
- 2018年
- 目的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emography,DSCT) bolus tracking及test bolus两种增强方法分别进行肺静脉增强扫描,探讨两种增强方案的优缺点。方法随机选取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SCT胸部增强扫描的受检者190例,分为A、B两组,A组130例行bolus tracking技术扫描,B组60例行test bolus技术扫描,分别用肺静脉、肺动脉及肺动静脉差值的定量评定法及目测图像质量的5分定性评价法,评价肺静脉成像质量的差别,并比较对比剂用量和增强时间。结果 A组肺静脉、肺动脉及动静脉差值分别为(159. 77±70. 70) HU、(344. 11±99. 38) HU、(189. 16±86. 20) HU; B组肺动脉、肺静脉及动静脉差值分别为(179. 47±51. 63)、(365. 50±94. 05)、(189. 744±83. 26) HU;两种方法肺静脉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两组资料比较肺动脉F=3. 74,P> 0. 05,肺静脉F=1. 967,P> 0. 05,动静脉差值F=0. 020,P> 0. 05)。两组图像质量目测评分无统计学差异(Z=-1. 06,P> 0. 05)。A组和B组对比剂总量为60和70ml,生理盐水用量为30和50ml。A组增强扫描所需时间(34. 81±2. 19) s,B组(97. 10±1. 68) s,A组平均减少62. 29s/例(t’=-214. 73,P <0. 001)。结论 DSCT bolus tracking及test bolus两种增强方案均能用于CT肺静脉增强扫描,两者肺静脉成像效果无差异,可获得清楚显示3级以上至6级肺静脉的优质图像,而且成功率达98. 5%。但test bolus操作较复杂,所需对比剂量及生理盐水稍多,扫描所需时间较长。
- 阎岚沈进韩丹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静脉三维重建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及病理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肝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学证实。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平扫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示肝脏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度强化,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环形病灶,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中央部分呈稍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示环形实质部分强化、延时扫描示病灶持续强化,结节中央无强化。组织学示肿瘤中部分区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间可见上皮样细胞,呈印戒状。免疫组化,CD34、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均呈阳性。结论 :肝脏EHE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病灶,病灶之间可相互融合,多发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部分病灶可见"棒棒糖征"。
- 阎岚闫康鹏
- 关键词:肝肿瘤
- 肺静脉CT正常解剖及变异的研究状况
- 2009年
- 肺静脉的解剖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常发生变异.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的解剖结构的评估已经被公认为是目前最为精确且实用的影像学方法.旨在对肺静脉的CT解剖及正常变异作一综述,以提高对肺静脉的总体认识水平.
- 阎岚沈进韩丹
- 关键词:肺静脉解剖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胃间质瘤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的相关性分析
- 阎岚
- 肺静脉成像的影像学方法及进展
- 2009年
- 由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以往一些较难显示的精细解剖结构、血管尤其是静脉的显影有了很大的突破,拓展了一些新的方法,如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各种影像学技术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现状、各自的优缺点和进展作一综述.
- 阎岚沈进贾科峰韩丹
- 关键词:肺静脉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
- 不同性别正常人颞叶体积的MRI测量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确定不同性别正常成人颞叶体积的平均值范围.方法306例18~70岁(平均44岁),男性150例,女性156例,健康志愿者分组后进行头颅MRI扫描,在T1WI上测定颞叶体积.结果男性左侧标准体积均值为97.13mm×7.13mm×7.13mm,95%可信区间为94.64%~99.61%.女性分别为95.12mm×95.12mm×95.12mm,95%可信区间为92.77%~97.47%.男性的右侧标准体积的均值为97.02mm×97.02mm×97.02mm,95%可信区间为94.56%~99.47%.女性右侧标准体积均值为96.42mm×96.42mm×96.42mm,95%可信区间为94.26%~98.59%.经统计检验左侧和右侧颞叶体积分别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结论MRI能提供较为精确的颞叶图像,为临床某些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贾科峰段慧阎岚韩丹李坤成
- 关键词:体积测量磁共振成像
- 胰尾富血供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胰尾内富血供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胰尾内富血供结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副脾中1例手术证实,6例随访证实。结果:28例患者(胰尾富血供结节35个)中神经内分泌肿瘤16例(20个结节),其中2例为多发内分泌肿瘤1型(MEN1)综合征,CT平扫8个结节伴囊变和/或钙化,16个结节双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与脾脏不一致。胰内副脾7例,均为单发,平扫密度均匀,6例双期强化与脾脏一致,4例见脾动脉分支供血。肾脏透明细胞转移癌4例(7个结节),平扫6个结节伴囊变或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均高于脾脏。慢性炎症1例,病灶形态不规则,双期强化程度均高于脾脏,结节周边及内部见增粗小血管。结论: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胰尾内富血供结节的诊断及鉴别,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协助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 阎岚欧阳龙源伏文皓张繁关键
- 关键词:胰腺富血供结节
- 100kV管电压结合电流自动调节技术肺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100kV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行低剂量CT肺静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患者分为100kV组(26例)和120kV组(43例),分别采用100kV和120kV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肺静脉CT扫描,定量和定性评价两组图像的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100kV组的有效剂量较120kV组降低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像质量量化评价显示100kV组与120kV组两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测评分为100kV组5分13例、4分11例、3分2例;120kV组为5分31例、4分8例、3分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kV组右下肺静脉平均CT值较120kV组升高48.56HU(P<0.05)。结论 100kV与120kV结合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肺静脉成像在能够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 沈进阎岚韩丹
- 关键词:肺静脉低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