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泉
-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栓系综合征27例诊治体会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分析27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对其病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术后效果进行讨论。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神经系统检查,腰骶部X线检查,MRI,并且经过显微手术行栓系松解。结果:术后随访3月~5年,症状好转者14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失访2例。结论:所有存在典型症状者均应该行MRI检查,可以明确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手术松解是治疗脊髓栓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 徐恩胜杨世杰赵建春郭子泉
-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MRI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积极实施早期针灸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 目的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积极实施早期针灸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纳入我院2013年1月015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手术与...
- 郭子泉黄泳姜华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针灸肢体运动功能
- 文献传递
- 32例腰池置管持续引流临床应用体会
- 2005年
- 目的:总结腰池置管引流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32例腰池置管引流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30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腰池置管引流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脑外科临床值得广泛开展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
- 郭子泉徐恩胜赵建春王雅坤
- 关键词:脑外科
- 早期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肢瘫痪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三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 郭子泉黄泳黄泳王文斌
- 关键词:颅脑创伤肢体瘫痪神经生长因子随机对照试验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疗效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靶点置管手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并继发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立体定向手术与传统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回顾对比分析。结果35例立体定向手术病人中死亡9例(26%),恢复良好17例(49%),中度残障6例(17%),重度残障3例(8%)。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丘脑出血较传统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有一定的优势。
- 郭子泉张安龙杜新亮陈国辉
- 关键词:高血压丘脑出血脑室出血
-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32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脑梗死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随访半年,治愈11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其中死亡者均为成年人,以中老年居多。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赵建春徐恩胜庞一强郭子泉杜新亮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预后
- 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39例分析
- 2005年
- 目的:评价高压氧疗效及应用价值,以便推广;方法:采用高压氧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程度评价疗效;结果: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确是一项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结论:高压氧可提高血氧含量,减轻脑水肿,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的恢复。
- 刘富强郭子泉田彬
- 关键词:高压氧重度颅脑损伤疗效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28例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防治经验。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掌握受伤机制、影像学资料、把握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其治愈率。
- 郭子泉张安龙杜新亮陈国辉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急性脑膨出
- 早期针刺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脑水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将6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12分患者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取血海、太溪、丰隆、阴陵泉、足三里等,每天1次,6 d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1、28 d时进行GCS评分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苏醒时间;治疗后90 d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观察,统计病死率与有效生存率;于治疗前,治疗14、21、28 d时及治疗后90 d随访进行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7、14、21、28天时进行头颅CT或MR扫描,计算脑水肿指数(BEI);于治疗前及治疗3、7、14 d时检测血浆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神经肽Y(NPY)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两组治疗过程中GCS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8 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8 d GCS评分及平均苏醒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访90 d时针药组病死率为6.3%(2/32),西药组为9.4%(3/32,P>0.05);而有效生存率针药组为81.3%(26/32),高于西药组的59.4%(19/32,P<0.05)。(3)治疗28 d及随访90 d时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4)治疗14、21、28 d时两组BEI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14 d时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5)治疗7、14 d时两组血浆IL-6、NPY、NO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7 d时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针刺可减轻患者脑水肿,改善预后,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针刺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的表达有关。
- 郭子泉黄泳黄泳王文斌
- 关键词:外伤性脑内血肿脑水肿炎性反应因子白介素-6随机对照试验
- 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外伤性癫痫临床疗效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和探讨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癫痫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丙戊酸钠片(德巴金)治疗,观察组患者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桂温胆定志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脑电图的改变,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4%,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4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3%(P〈0.05);(2)观察组患者的脑电图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水平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每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外伤性癫痫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用药更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郭子泉黄泳黄泳陈太董
- 关键词:外伤性癫痫临床疗效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