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琳
- 作品数:29 被引量:121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 樊敏郭亚琳李富程王青
- 关键词:生境适宜性
- 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特征
- 2016年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情况是检测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SPOT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以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分析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99~2009年,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林地面积增加22.58 km2,理县和汶川县增长率较高,分别为87.5%和89.75%;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以2 401~2 600 m为中心呈准正态分布,林地面积增加集中于海拔1 801~2 800 m地带;3)林地主要分布于15°~25°之间,不同坡段林地面积均增加,增幅介于36.31%~73.68%之间;4)林地分布呈现北坡与西坡高于南坡与东南坡的特征,受水分与湿度条件影响,北坡和西坡方向上林地增加最多,分别为64.02%和62.78%。因此,由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刘影郭亚琳王青
- 关键词:林地土地覆被干旱河谷岷江上游
- 岷江上游流域干旱河谷边界位移与气候变化数据集
- 2023年
- 干旱河谷是中国横断山区一种独特的地理生态景观类型,干旱河谷边界位移是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指标之一。基于SPOT遥感影像,采用双轨判读、人工目视解译方式,得到岷江上游流域干旱河谷边界数据;利用流域气象站点数据,采用径向基函数法,明确了岷江上游气象要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均相对湿度、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异;并探讨了1999-2013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位移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3年,岷江上游气候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干旱河谷边界的平均海拔下降(0.76±0.26 m/a),并与区域年降水量变化(p=0.011<0.05)、年相对湿度变化(p=0.020<0.05)以及气候变化(p=0.010<0.05)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因此,干旱河谷边界的下移表明流域气候变化有利于干旱河谷生境的改善。该数据集的研发丰富了岷江上游流域气候变化信息,准确反映了流域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的基本趋势,可为深化全球变化下的区域响应研究、指导干旱河谷区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该数据集存储为.shp、.tif、.xslx数据格式,由46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6.34 MB(压缩为1个文件,2.59 MB)。
- 郭亚琳闫卫坡王青王青杨敏张玉韩云伟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一种评价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变化贡献度的方法
- 一种评价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变化贡献度的方法,该法选择山地环境中对外力作用敏感的特征“线”(带),如雪线、冻土带、林线、树线等,应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这些特征线(带)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格局,与DEM精确配准,制作这些...
- 王青李富程郭亚琳
- 区块链支持下的山区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架构探究被引量:2
- 2023年
- 山区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可为实现信息的真正共享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山区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应用数据融合、信息提取、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集成农产品生态地理、统计资料、科技服务等信息,形成精细化的分布式农产品信息数据库,为农产品市场分析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数据支撑。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农产品信息共享联盟链体系架构,形成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维护的去中心化信任系统网络,实现多主体间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交流,为解决山区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 闫卫坡郭亚琳郭亚琳王青胡琪韩云伟
- 关键词:农产品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平台
- 供需动态平衡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
- 2023年
-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认知区域人地系统发展潜能、评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判据。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空尺度下资源环境供给侧与区域发展需求侧的数理关系的弹性阈值,可表征为一个状态方程;2)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条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关键主控要素;3)识别主控要素、建立供需清单、明确供需网络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4)现代地学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地理探测器、系统动力学等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为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岷江上游典型流域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并动态评估了该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弹性阈值及承载状态。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新的测算工具。
- 闫卫坡郭亚琳郭亚琳王青韩云伟
-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17年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农地(18.62%)>生态林(17.47%)>经果林(16.53%)>荒草地(11.25%);(2)从干旱河谷(1500 m)到天然林下线(2500 m)的山地垂直方向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呈浅U型分布;海拔2100~2500 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9.77%,海拔1900~2100 m为13.72%,海拔1500~1900 m为16.00%;(3)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最为显著,农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则相对稳定;(4)土壤水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剖面分布特征;(5)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14%是界定林-草地的分界值。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 唐香君郭亚琳樊敏王青赵丽
-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岷江上游
- 龙门山地震带典型震损坡体生境评价及期适宜性分区
- 选取地处龙门山地震带的岷江上游为研究对象,采用区域地理学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岷江上游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地震扰动区生境评价并进行生境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明确区域生境特征与生境异质性变化...
- 郭亚琳
- 关键词:生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地震带
- 岷江上游藏羌聚落生境分异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
- 气候变化下的区域响应与人类适应共同构成当前生态学与环境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聚落生境分异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研究,是关于山区气候变化–山地环境响应–聚落生境变化的综合集成,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山地环境变化规律、服务山...
- 郭亚琳
- 关键词:气候变化岷江上游
- 文献传递
-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土地承载力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对土地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均营养素摄入量作为人均营养标准,对杂谷脑河流域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定量估算。【结果】结果显示,在温饱、小康、发达水平条件下,杂谷脑河流域土地分别可以承载6.06、5.43、3.92万人,而2011年年末杂谷脑河流域总人口为45 761人。【结论】结果表明,当社会经济处于温饱、小康水平,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处于盈余状态;当社会经济处于发达水平,土地承载力将出现赤字。
- 闫卫坡王青郭亚琳周琴刘延国
- 关键词:土地承载力土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