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春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汉语言教学用折叠升降讲台
- 一种汉语言教学用折叠升降讲台,本实用新型涉及汉语言领域,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普通讲台结构笨重、高度固定不适用不同身高的老师授课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更为实用、轻便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要求。摇动本装置的摇把,摇把首先带动蜗...
- 邹晓春车立秋
- 从佛曲到俗曲:莲花落的嬗变被引量:4
- 2013年
-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最初源于佛教僧侣募化时所唱的佛曲。时光流转,莲花落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时至今日,除西藏和新疆两地之外,中国的其他省份皆有莲花落的踪迹。其中诸多与当地戏曲艺术相互借鉴,融为一体,嬗变为新兴的曲艺艺术。在中国戏曲的长河中,时而闪烁着莲花落璀璨的光芒,为中国戏曲多样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邹晓春沈文凡
- 关键词:莲花落佛曲乞丐
- 《聊斋志异》仿作中女性形象论析被引量:1
- 2012年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掀起了拟晋唐小说之风,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消减,鲁迅曾用"风行数百年,模仿赞颂者甚众"来评价《聊斋志异》仿作。清末,《聊斋志异》仿作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仿作中的女性形象真实生动,成就不亚于《聊斋志异》本身,同样具有艺术吸引力。仿作中的女子或婀娜多姿,或情感丰富,言语优雅活泼,形象热辣逼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人物形象内涵。
- 邹晓春
- 关键词:《聊斋志异》仿作女性形象文言小说
- 秦系诗中的陶然之趣与豪放之气
- 2012年
- 隐逸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一直以儒家经典为自己人生信条的中国士阶层心目中,隐逸是他们仕途不如意时随时可以选择的避风港。秦系可谓是这个港湾里的一员,“字公续。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训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不就。建中初。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张建封闻系不可致。
- 邹晓春
- 关键词:豪放中国古典人生信条儒家经典文学史
- 元白对《诗经》接受研究
-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阐释《诗经》的著作可以堆砌成山,一部仅有39224字的《诗经》蕴藏的能量可想而知。可是《诗经》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远...
- 邹晓春
- 关键词:元稹白居易《诗经》
- 文献传递
- 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与特点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反预期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汉语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直接否定预期、间接否定预期、二者并用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对预期的直接否定来表达反预期,也可以通过肯定与预期具有对立关系的新信息、表明出现反预期情况的原因、对预期的评价等几种方式来间接否定预期。反预期本质上是一种否定,含有与某种预期认知比较的过程,反预期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的异态类信息,多具已然性,并具有一定的主观交际功能。
- 单威邹晓春
- 关键词:反预期
- 苏词梦象与梦境释论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读苏轼词,笔者发现其词经常写到“梦”。苏轼现存词共362首,其中写到“梦”的就有60首,涉及“梦”的词句有62处之多。苏子为何如此的喜欢写“梦”,苏子笔下的“梦”到底寄托了他怎样的深刻内涵?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苏词中带梦的词句进行了整理,并做了定量分析。
- 邹晓春
- 关键词:苏词梦境苏轼词词句寄托
- 一种汉语言教师用折叠文件夹
- 一种汉语言教师用折叠文件夹,本实用新型涉及汉语言领域,解决汉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大量纸质文件的收纳不便占用桌面较多空间、查找和整理麻烦的问题,所述汉语言教师用折叠文件夹包括文件收纳面板、角度调节装置、位置调节装置、固定装...
- 邹晓春车立秋
- 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互文性研究
- 2015年
- 一、“互文性”概述法国批评家朱丽亚·克里斯蒂瓦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互文性,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她的互文性理论极大拓展了文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文本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被融入到历史语境和文学传统当中,互文性将原本孤立的文本个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探索文本与文本之间微妙的关系。
- 邹晓春
-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文本间性
- 对新型互联网近场社交模式APP的设计
- 2020年
- 现在的网络中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社交软件,但都存在着传统网络社交难以将线上虚拟好友变为线下实际好友的状况。为改变这一现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交友体验,更加方便快捷地与周围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社交由虚拟转变为现实,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社交模式应运而生,即互联网近场社交模式、本文从互联网社交软件现状、近场社交理论、以及近场社交APP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此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 李恩平李凌志邹晓春邓建川王忠凯
-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APP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