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金莲
-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慢性呼吸道疾病科研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HI3L1的基因变异对血浆YKL-40,哮喘及肺功能的影响
- 一.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具有复杂免疫机制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呈家族聚集性,它的发生、发展由患者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相互作用所...
- 邵金莲
- 关键词:哮喘YKL-40嗜酸性粒细胞
- 文献传递
-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甲壳质酶蛋白40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甲壳质(chitin)是自然界含量第二多的多糖类,并能被甲壳酶降解。CH13L1基因是一种甲壳酶类似基因,其编码的蛋白称为人类软骨糖蛋白39或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
- 张达成邵金莲肖端王春莲全国莉
- 关键词:甲壳质酶蛋白诱导痰人类软骨糖蛋白39L1基因多糖类
- 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与自我感知控制水平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尽管新的治疗措施不断出现,但哮喘的控制水平仍不理想.2004年一项涉及29个国家的全球性哮喘控制水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仅有5%的哮喘患者能达到完全控制,多数患者控制水平低下,这种控制水平低下可能与患者对症状控制的感知水平不一致有关.
- 吕燕华赵海金蔡绍曦刘来昱邵金莲侯长春吴月仙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自我感知症状控制制水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 哮喘患者哮喘症状控制水平与自我感知控制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目的分析我院哮喘患者症状控制水平与感知水平的差异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我院门诊确诊哮喘患者122例,填写ACT量表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血、痰嗜酸性粒细胞数检测,应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分析哮喘患者...
- 吕燕华赵海金蔡绍曦刘来昱侯长春邵金莲吴月仙
- 文献传递
- 哮喘患者哮喘症状控制水平与自我感知控制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吕燕华赵海金蔡绍曦刘来昱侯长春邵金莲吴月仙
- 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与丝切蛋白-1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1年
-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抵抗性哮喘(SRA)属于难治性哮喘范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丝切蛋白-1(cofilin-1)作为肌动蛋白解聚因子/丝切蛋白(ADF/cofilin)[1]家族的一员,除了具有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等作用外,还可以影响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功能,SRA患者外周血丝切蛋白-1的表达明显比激素敏感性哮喘(SSA)患者高,这提示其作为激素治疗反应性预测因子的可能.
- 邵金莲罗雅玲林琳赖文岩叶函吕燕华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蛋白-1MRNA表达反应性肌动蛋白解聚因子难治性哮喘
- ACQ、FEV1%和外周血EOS对临床哮喘控制的指导意义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问卷(ACQ5)、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对临床哮喘控制的指导意义。方法:164例确诊为哮喘患者填写ACQ5,进行肺功能测试,抽血查EOS总数,并记录白天症状及夜晚症状评分。其中86例经规范化治疗(60±15)d后复诊并再次填写ACQ5量表,进行肺功能测试,抽血查EOS总数,记录症状评分。按FEV1%将治疗前后各分为3组:FEV1%≥80%为A组,60%≤FEV1%≤79%为B组,FEV1%≤59%为C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患者间ACQ、EOS、症状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3组之间的ACQ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前后ACQ均与FEV1%、PEF%呈高度负相关,EOS与白天及夜间症状评分正相关,而与FEV1%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ACQ5可以很好地评价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EOS与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无关,但与其症状相关。
- 邵金莲罗雅玲赖文岩赵海金吕燕华
- 关键词:哮喘肺功能检测症状评分
- 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120例确诊为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填写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99例经规范治疗(90 ± 15) 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QLQ量表,记录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试。按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将治疗前后的患者各分为两组, FEV1%≥80%为A组, FEV1%≤79%为B组。观察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A组FEV1、FEV1%、PEF、PEF %和AQLQ均显著高于B组(P < 0.05),且AQLQ得分与FEV1%和PEF %结果高度一致;治疗前,AQLQ得分与FEV1(r =0.84)、FEV1%(r = 0.65)、PEF(r = 0.63)和PEF% (r = 0.44)均呈正相关(P < 0.01),治疗后,AQLQ得分仍与FEV1(r = 0.89)、FEV1%(r = 0.77)、PEF(r = 0.62)和PEF% (r = 0.50)呈正相关(P < 0.01)。结论:哮喘患者肺功能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肺功能联合生存质量量表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 吴月仙邵金莲蔡绍曦郁伟伟
- 关键词:哮喘肺功能
- 哮喘控制测试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ACT在评价哮喘患者使用情况,以了解其临床适应范围。方法病人收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治疗1个月以上复诊患者120例,符合美国胸科协会诊断标准。由熟练ACT评估的医生对病人进行ACT评估。哮喘分类一为: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BDT+)患者(按初次就诊时)和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BPT+)患者;分类二为基于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持续哮喘和中重度哮喘。评价ACT在不同类型哮喘评价情况,分为三个等级:好》(4项目可以用以评估),一般(2-3项),不适合(《1项)。为进一步分析ACT在不同严重程度哮喘评价的敏感性,选择门诊初次诊断BDT+哮喘患者29例。按照FEV1%把疾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哮喘,比较各组ACT差别。结果 BDT+组中评价好的48例,一般15例,不适合的5例;BPT+组中评价好的10例、一般15例,不适合的27例,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轻度哮喘45例:哮喘评价好的12例、一般15例、不适合的18例;中重度哮喘75例;哮喘评价好的50例,一般21,不适合的4例,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01)。轻度哮喘,包括部分咳嗽变异型哮喘、季节性哮喘很难用ACT来评估,对于呼吸困难、夜间憋醒、急救药物使用情况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难以评判。入选BDT+哮喘患者29例研究发现,ACT评分与FEV1%显著正相关(r=0.55,P=0.003)。ACT评分在轻、中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CT评分在轻度与重度之间为P=0.009,在中度与重度之间为P=0.008。结论 ACT更适合评估BDT+哮喘病人或中重度哮喘病人,临床应用时必须考虑其适应范围。
- 赵海金吕燕华刘来昱蔡绍曦邵金莲
- 关键词:哮喘哮喘控制测试临床适应证
-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痰液中IL-33的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和痰液中IL-33的含量,探讨其含量与患者症状、肺功能、血液和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33的含量,对哮喘患者行24 h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测试,依据FEV1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3组:FEV1≥80%为轻度哮喘组,60%≤FEV1<80%为中度哮喘组,FEV1<60%为重度哮喘组,并记录哮喘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ELISA法检测18例哮喘患者和8例正常对照者痰液中IL-33的含量,显微镜下计数其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外周血IL-33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和轻度哮喘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6.62±3.04)pg/ml vs(30.26±5.23)pg/ml,P>0.05],但中、重度哮喘组的IL-33的水平要明显高正常对照组[(41.36±11.82)pg/ml vs(26.62±3.04)pg/ml,(84.10±20.17)pg/ml vs(26.62±3.04)pg/ml,P<0.05],且与患者夜间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17,P<0.05),而与白天症状评分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无明显相关(r=0.173,P>0.05,r=0.082,P>0.05),与患者FEV1和PEF均呈明显的负相关(r=-0.638,P<0.05;r=-0.552,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33的含量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0.693,P<0.05)。结论血液中的IL-33可作为一种评价哮喘患者肺功能下降程度的指标,是哮喘患者病情恶化的促进因子。IL-33水平增高可能是诱导哮喘患者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原因之一。
- 麻晓燕罗雅玲赖文岩邵金莲蓝海兵梁振宇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