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海胜

作品数:101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会议论文
  • 3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7篇缺损
  • 35篇皮瓣
  • 17篇骨折
  • 14篇动脉
  • 12篇软组织
  • 12篇软组织缺损
  • 12篇舟骨
  • 12篇组织缺损
  • 12篇穿支
  • 10篇皮肤缺损
  • 10篇甲床
  • 10篇甲床缺损
  • 9篇骨瓣
  • 9篇骨不连
  • 8篇营养血管
  • 8篇舟骨骨折
  • 7篇皮下
  • 7篇外固定
  • 7篇外科
  • 6篇再植

机构

  • 55篇温州医学院附...
  • 24篇温州医学院
  • 17篇温州医科大学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01篇邱海胜
  • 33篇卓高豹
  • 22篇王健
  • 21篇吴建伟
  • 19篇吕建敏
  • 16篇张怀保
  • 13篇杨国敬
  • 11篇王健
  • 9篇廖海
  • 9篇朱其
  • 9篇林加豪
  • 8篇李建瑞
  • 8篇彭辉煌
  • 8篇林嘉豪
  • 7篇倪晓
  • 6篇陈维波
  • 6篇陈巨坤
  • 5篇余雪梅
  • 5篇王健
  • 5篇潘展鹏

传媒

  • 8篇浙江创伤外科
  • 7篇中华手外科杂...
  • 7篇中华医学会手...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3篇中医正骨
  • 3篇2012中华...
  • 3篇2016年浙...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2009年浙...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2009年浙...
  • 1篇浙江省中西医...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23篇2012
  • 5篇2011
  • 13篇2010
  • 15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第一、二伸肌腱鞘支持带上动脉为蒂的桡骨瓣转移植骨内固定治疗舟骨骨不连(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以第一、二伸肌腱鞘支持带上动脉为蒂的桡骨瓣植骨内固定治疗舟骨骨不连的手术指征、技术和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报道2例舟骨骨不连,例1,女性36岁,外伤后骨不连3月,舟骨骨缺损2mm、断端硬化、囊性变;例2,男性,67...
卓高豹王健张怀保邱海胜
文献传递
肘管综合症的诊治体会
目的报道肘管综合症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肘管综合症患者,对症状、体征、肌电图、肘部平片、术中表现、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小指麻木、手部无力、动作...
卓高豹王健张怀保邱海胜
文献传递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加外固定架修复长段骨缺损
2008年
邱海胜谢秉局潘展鹏
关键词:游离腓骨移植
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结合Bakhach皮瓣治疗指尖皮肤甲床缺损
目的报道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结合Bakhach皮瓣治疗指尖皮肤、甲床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因外伤引起指尖皮肤、甲床缺损的21例22指,采用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重建指尖、Bakhac...
卓高豹王健张怀保邱海胜徐灵凤
文献传递
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楔形骨瓣移植治疗伴近排腕骨背伸不稳的陈旧性舟骨骨折骨不连
目的 探讨以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楔形骨瓣移植治疗伴近排腕骨背伸不稳的陈旧性舟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15例伴近排腕骨背伸不稳的陈旧性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其中腰部骨折11例,近侧骨折4例,均伴有腕关背伸不稳...
王健卓高豹陈巨坤张怀保邱海胜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梨状肌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确诊为梨状肌综合症的患者,应用B探讨和研究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方法和疗效。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16~70岁。交通创伤致软组织缺损23例,机器压伤12例,重物压伤5例,烧烫伤3例,糖尿病足2例,其他1例。缺损位于踝部20例,足跟部10例,足部16例。皮肤缺损范围5 cm×3.5 cm^18 cm×10 cm;39例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7例采用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骨髓炎。结果:46例病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46例皮瓣均存活,部分坏死2例,予以清创、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边缘坏死6例,予以创口换药3~9周后创面愈合;皮瓣臃肿8例,术后3~9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后外形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血液供应可靠,对组织损伤小,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皮瓣外形美观,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彭辉煌吴建伟余雪梅杨国敬邱海胜张凌洲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足踝
股前外侧单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动脉端侧吻合法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2024年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单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动脉端侧吻合法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单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动脉端侧吻合法修复的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以多普勒超声确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1条穿支穿出点, 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 沿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的连线纵行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单穿支分支的分叶皮瓣, 将皮瓣移植到四肢受区, 合理组合后覆盖创面, 在受区动脉侧方剪出相应大小的卵圆形孔, 将皮瓣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之行端侧吻合, 而两者的伴行静脉仍行端端吻合;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外形、色泽、质地, 以及供区切口愈合、瘢痕情况、肢体功能进行随访和观察。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6例;年龄41~60岁, 平均48.5岁;手部及腕部8例, 前臂4例, 小腿4例, 足部2例;创面大而不规则, 或有多个缺损创面, 均伴有肌腱或骨外露, 创面面积为5 cm×13 cm~17 cm×28 cm。术中切取分叶皮瓣面积为3 cm×9 cm~24 cm×10 cm, 组合后的皮瓣面积为6 cm×14 cm~18 cm×30 cm。术后有1例患者皮瓣出现动脉危象, 经探查重新吻合动脉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 皮瓣无明显回缩, 皮瓣外形不臃肿, 色泽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 患者均对外形表示满意;皮瓣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 仅留有线性瘢痕, 肢体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单穿支分叶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不规则创面或多个创面, 且供区能直接缝合, 减少了供区的损伤;而供、受区动脉行端侧吻合, 可减少受区主干血管的损伤, 降低血管吻合难度, 皮瓣成活率高。
邱海胜倪晓余方正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分叶皮瓣血管吻合四肢
吻合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2005年
邱海胜杨国敬李建瑞
关键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吻合神经手指创面V-Y皮瓣邻指皮瓣腹部皮瓣
微型骨锚修复止点撕脱锤状指畸形的临床应用
朱其邱海胜吴建伟
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显微解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具(23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直径、发出点至腓骨小头水平截面的距离(位置)和腓深神经近端的直径:模拟神经移位并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至腓骨颈的距离。结果胫神经趾长屈肌支、躅长屈肌支和比目鱼肌浅支的平均长度分别为(95.70±13.40)mm、(96.90±13.60)mm和(73.60±12.00)mm,平均直径分别为(0.63±0.16)mm、(0.65±0.20)mm和(1.56±0.26)mm;腓深神经近端的平均直径为(2.54±0.26)mm。所有标本的胫神经趾长屈肌支和躅长屈肌支以及22侧(95.7%)标本的比目鱼肌浅支在长度上能够直接移位至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胫神经的其他肌支均没有足够的长度直接移位至腓骨颈水平。结论实验证实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神经的长度、直径以及手术操作难易度,比目鱼肌浅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李明恒张力成陈维波杨国敬邱海胜张雷彭辉煌吴建伟
关键词:胫神经腓深神经神经移位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