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新华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稻瘟
  • 3篇水稻
  • 2篇稻瘟病
  • 2篇稻瘟病菌
  • 2篇稻瘟菌
  • 2篇叶枯病
  • 2篇瘟病
  • 2篇枯病
  • 2篇后代
  • 2篇白叶枯
  • 2篇白叶枯病
  • 2篇病菌
  • 1篇稻白叶枯病
  • 1篇有性态
  • 1篇致病性变异
  • 1篇三环唑
  • 1篇水稻白叶枯
  • 1篇水稻白叶枯病
  • 1篇水稻品种
  • 1篇水稻品种(系...

机构

  • 5篇中国水稻研究...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赵新华
  • 6篇袁筱萍
  • 5篇朱培良
  • 5篇沈瑛
  • 1篇叶恭银
  • 1篇李成云
  • 1篇张大羽
  • 1篇陈国华
  • 1篇王艳丽
  • 1篇梁天锡
  • 1篇彭云良
  • 1篇杨保军
  • 1篇舒庆饶
  • 1篇柴荣耀
  • 1篇邱德文
  • 1篇金敏忠
  • 1篇唐健
  • 1篇毛立新
  • 1篇黄世文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
  • 1篇农药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0
  • 3篇1995
  • 1篇199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转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1
2003年
转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的抗病性在田间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根据亲本材料秀水11及2个转基因材料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的发病情况,初步明确两个转基因材料的抗病性与亲本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亲本材料有所上升,但对纹枯病的抗性则不如亲本秀水11。
袁筱萍赵新华唐健杨保军叶恭银舒庆饶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抗性
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菌丝融合后代的致病性变异
沈瑛李成云赵新华袁筱萍朱培良罗朝喜王艳丽
该项目属植物病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畴。于国内首次用MGR586/ECORI组合,分析了我国稻瘟病和草瘟病菌株的RFLPS,将我国分属48个不同致病型的475个菌株区分为56个系谱,明确了我国稻瘟菌的遗传多样及其地...
关键词:
关键词:稻瘟菌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研究被引量:22
1995年
将从田间感病品种原丰早上分离的稻瘟病原始菌株,接种在经三环哇处理过的该品种上,待其发病后,逐代重复分离诱导菌株,并对原始菌株和诱导菌林对三环唑的敏感性以及三环哇对它们的持效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诱导代次的增加,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渐次降低,药剂对菌株的持效期明显缩短,但其致病性无明显变化趋势。
沈瑛梁天锡朱培良赵新华袁筱萍毛立新张大羽
关键词:稻瘟病菌三环唑抗药性水稻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的田间评价被引量:1
1994年
1986~1992年,对1092份水稻品种(系)于田间进行了抗白叶枯病性的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鉴定,从中筛选出一批抗丰兼优良种,可为育种和生产部门因地制宜地择优利用。
沈瑛袁筱萍朱培良黄世文赵新华邱德文
关键词:水稻人工接种白叶枯病
稻瘟菌不同小种间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的多态性被引量:3
1995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泳对来自太湖稻区的10个水稻稻瘟病菌株和2个禾本科杂草瘟菌的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可呈现16~25条电泳谱带,其中在Rf值为0.23,0.33,0.44的3条谱带为122个菌株所共有,没有发现生理小种特异性谱带。对12个菌株α-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在所有菌株同工酶谱带中可分辩出具有不同迁移率的12条谱带,据此可将菌株分为8个不同的同工酶谱带类型。同时表明,α-酯酶同工酶在太湖稻区稻瘟病菌中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但其谱带类型与病菌生理小种无相关性。
朱培良沈瑛袁筱萍赵新华金敏忠柴荣耀
关键词:可溶性蛋白酯酶同功酶
稻瘟病菌有性态的诱导及其后代的致病性被引量:17
1995年
选用3组稻瘟病菌标准菌株,在几种常用培养基和两组标准菌株在稻椿再生苗上进行配对试验,并测定其子囊孢子后代的致病性。初步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在几种常用培养基上均能形成,但在恒温20℃并辅以连续光照较室温(15~25)℃自然条件下更易形成有性态;含有基质的培养基对稻瘟病菌的能育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不能改变性反应的差异。用配对标准菌株等量喷雾,涂抹或菌丝块接种,于植株上虽未形成典型的子囊壳,但均可使叶片显症;子囊孢子的发芽率为24.07%~27.28%,其后代致病率范围为0%~8.33%。尽管稻瘟病菌的有性杂交在自然界的某些地区有可能存在,但对病害的致病性变异影响不大。
沈瑛朱培良袁筱萍赵新华彭云良陈国华
关键词:稻瘟病菌有性态子囊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