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意平

作品数:46 被引量:27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静脉
  • 15篇动脉
  • 15篇血管
  • 11篇细胞
  • 8篇缺血
  • 7篇血栓
  • 6篇动脉闭塞
  • 6篇性疾病
  • 6篇胰岛
  • 6篇胰岛细胞瘤
  • 6篇无功能性
  • 6篇无功能性胰岛...
  • 6篇细胞瘤
  • 6篇下肢
  • 6篇基因
  • 6篇功能性
  • 6篇功能性胰岛细...
  • 5篇动静脉
  • 5篇血栓形成
  • 5篇疗效

机构

  • 3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6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46篇赵意平
  • 22篇张柏根
  • 20篇张皓
  • 14篇张纪蔚
  • 14篇叶猛
  • 14篇施娅雪
  • 11篇张岚
  • 8篇陈佳佺
  • 8篇薛冠华
  • 7篇倪其泓
  • 7篇梁卫
  • 6篇吴志勇
  • 6篇杨硕菲
  • 6篇郭相江
  • 4篇邝耀麟
  • 4篇曹晖
  • 4篇焦哲
  • 4篇陈治平
  • 4篇孙敏莉
  • 4篇黄晓钟

传媒

  • 7篇中国血液净化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3篇国际外科学杂...
  • 3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对照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研究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意义。方法应用双功多普勒彩超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108人126侧肢体,对照二者,判断深静脉和交通静脉返流以及交通静脉定位情况,分析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正确率和优缺点。结果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结果相比,双功彩超判断深静脉瓣膜逆流的完全符合率为50.8%,基本符合率达69.8%。63.7%的交通静脉同时被超声和造影检出,双功彩超能精确定位交通静脉,对交通静脉的漏诊率(11.7%)明显低于顺行造影(24.6%)。结论双功多普勒彩超无创、方便、准确,可重复多次检查,有可能取代静脉造影,成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术前常规检查。
赵意平张岚王鹏张皓张纪蔚张柏根
关键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周围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0年
赵意平张柏根
关键词:周围血管病基因治疗靶细胞候选基因
糖尿病血管病变病理与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7年
糖尿病作为常见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由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糖尿病引起微血管与主干动脉的病理变化论述如下。
赵意平张柏根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病理生理改变主干动脉高血糖
移植静脉粥样化与管壁蛋白聚糖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观察移植静脉粥样化过程 ,蛋白聚糖 (PG)变化同移植静脉粥样化关系。方法 将移植静脉蛋白聚糖对阴离子蛋白层析柱过柱 ,分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 (HSPG)、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及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 (DSPG) ,测定含量。结果 普食组术后 8周CSPG DSPG含量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 (P <0 .0 5 ) ,术后 12~ 2 0周含量下降 ,接近正常 (P >0 .0 5 )。移植静脉术后 2 0周可见泡沫细胞形成 ;高脂组术后 8周CSPG DSPG含量较正常静脉明显增加 ,术后 12~ 2 0周持续在高水平 (P <0 .0 5 ) ,移植静脉术后 4周有泡沫细胞形成 ,术后 2 0周血管壁出现无组织结构区域。两组HSPG含量无明显区别 (P >0 .0 5 ) ,但其在总PG比例均降低。结论 CSPG DSPG对移植静脉粥样化具有促进作用 ,HSPG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陈兵赵意平张柏根
关键词:蛋白聚糖HSPGCSPG
小腿深静脉入路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倪其泓郭相江杨硕菲王韦仑薛冠华赵意平叶猛张岚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随访研究
兔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演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9
1997年
兔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演变的实验研究张纪蔚张柏根赵意平沈桂娟我们采用标准脉冲直流电刺激兔颈外静脉壁和缝线缩窄部分血管腔的方法,在不同时间,对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演变进行了观察,并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选用雄性新...
张纪蔚张柏根赵意平沈桂娟
关键词:内皮细胞形态
血透通路介入治疗的体会
赵意平
pSV-VEGF_(165)肌肉原位注射促进兔缺血后肢毛细血管形成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建立兔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体外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质粒pSVVEGF1651mg分5点注射于缺血肌群,30天后切取标本,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数/肌肉数比值。结果经pSVVEGF165治疗后,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数/肌肉数比值显著增加,小腿部位比大腿部位增加明显(P<005)。结论肌肉内原位注射pSVVEGF165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基因的转染途径,能显著增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形成。
赵意平施娅雪何天源张皓陈诗书陈诗书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动脉闭塞性疾病基因治疗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治探讨(附八例报告)被引量:1
1998年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少见,因此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术前诊断率低,本文报道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院普外科自1989年1月~1996年4月收治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8例,男女各4例,女性年龄33~46岁,平均38岁;男性年龄41~69岁,平均57.25岁。2.症状、体征:剧烈腰背痛2例,卧位加重。
吴志勇曹晖赵意平焦哲陈治平邝耀麟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无功能性
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后肢侧枝代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为外源性VEGF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切除SD大白鼠右后肢全长股动脉,随机分为9个时间组:造模后1、3 d、1、2、3、4、6、8及12周,各组5只动物。分别于造模前后和观察期末检测双后肢大、小腿肌肉Flt-1、Flk-1蛋白及mRNA表达,各组观察期末实验动物后肢动脉DSA检查。结果(1)缺血后3 d,5只大鼠右后肢出现溃疡(11.11%);2周后,4只大鼠后肢溃疡愈合,而1只趾端坏疽(2.22%)。(2)缺血后2周,患肢侧枝形成达到高峰,12周时仍可见侧支血管显影。(3)缺血早期(3周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健侧显著增强(P<0.05);缺血中期(38周),VEGF和Flt-1表达迅速下降,Flk-1仍表达;缺血后期(8周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低至极低水平,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自身的血管新生不能完全满足缺血组织的需要。(2)缺血早期外源性的VEGF补充是不必要的;缺血中期补充VEGF是适宜的;缺血后期在应用VEGF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干预受体的表达。
梁卫张纪蔚张皓周兆熊赵意平张柏根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骨骼肌缺血血管新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