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英伟
- 作品数:35 被引量:157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山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型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两指缺损的治疗体会
- 目的 应用腹股沟"H"型皮瓣修复手部两指缺损,观察术后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临床腹股沟"H"型皮瓣成型治疗手部两指缺损,对于术后再造手指末端的外形及功能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3例,手指中远节2、3度完...
- 贾英伟
- 关键词:手指缺损
-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比较手术、放疗、先放疗后手术、先手术后放疗 4种制作梗阻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 32只 ,分为手术、放疗、先放疗后手术、先手术后放疗共 4组。手术采用环切腋区 3cm宽皮肤、皮下组织达肌肉 ,清扫腋区淋巴结 ,镜下分离、切除与肱部血管伴行的深部淋巴管。放疗用 6 0 Coγ射线照射仪 ,照射野为 6 cm× 4 cm,一次性给予 2 0 0 0 c Gry剂量。先放疗后手术组、先手术后放疗组间隔时间为 3d,方法同前。采用体积测量、SPECT动态显像、MRI检查、大体观察及手术探测、病理组织学切片等指标观测。结果 在 18周的观察期内 ,手术与放疗相结合造模组体积测量、SPECT显像、MRI检查、手术探测和病理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典型的淋巴水肿改变 ;单纯手术组仅见轻度的淋巴水肿形成 ,放疗组未见淋巴水肿形成。结论 手术与放疗相结合造模与单纯手术或放疗相比 ,慢性肢体淋巴水肿出现早 ,稳定持久 ,淋巴水肿发生率高 ,可重复性强 ,且与临床上乳癌、盆腔癌等术后产生的阻塞性肢体淋巴水肿有极大的相似性 ,近似克隆 。
- 梁炳生冯勇常文凯贾英伟
- 关键词:动物模型手术疗法放疗
- 肘管综合征术后复发二次手术16例分析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分析导致肘管综合征二次手术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术式对16例住院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对复发的肘管综合征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需进行二次手术的临床因素。结果导致第一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有:术中尺神经及其通道未能彻底松解减压(包括各个卡压点及周围瘢痕),占65.67%;尺神经前置术后固定不当致再次卡压形成(缝线悬吊及尺神经回移),占14.93%;其他(血供不良及神经内异物),占17.9%。改进术式行二次手术,疗效满意。结论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术中尺神经及其通路的彻底松解减压,尺神经前置后的可靠固定和术后尺神经良好血供及组织床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 贾英伟梁炳生乔虎云陈治
-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再次手术
- 不同吻合面积影响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不同接触面积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面积因素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修复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5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B组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检测指标在8周时与A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后行神经端侧吻合法修复神经,神经纤维再生良好;增大神经断端接触面积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吻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 贾英伟段王平梁炳生张登峰常文凯乔虎云陈治李刚
- 关键词:端侧吻合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
- RNAi技术体外沉默肌肉环指蛋白1的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RNAi技术体外抑制大鼠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1)基因表达的效果,筛选出针对MuRF-1基因最有效的siRNA重组质粒。方法根据大鼠MuRF-1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4组干扰序列,即siRNA MuRF1-Ⅰ、Ⅱ、Ⅲ、Ⅳ,利用lipofa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siRNA重组质粒转染大鼠成肌细胞系L6,于转染后48 h与72 h,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或免疫印迹检测其对MuRF-1表达的抑制效果。MuRFl基因siRNA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后mRNA和蛋白质数据以x±s表示。对照组与四组实验组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1)实时定量PCR显示四组干扰质粒MuRF1-Ⅰ、Ⅱ、Ⅲ、Ⅳ对基因MuRF-1的mRNA的抑制率在转染后48 h分别为67﹪、31﹪、11﹪,20﹪,不同干扰序列的抑制效果有差异(F=4.527,P=0.024);72 h分别为79﹪、59﹪、50﹪和61﹪,不同干扰序列的抑制效果有差异(F=19.088,P<0.001),与48 h相比,抑制效应更为明显,但以siRNA MuRF1-Ⅰ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t=8.201,P<0.001)。(2)使用Western印迹灰度分析显示四组干扰序列对基因MuRF-1的蛋白的抑制率在转染后48 h分别为61﹪、40﹪、9﹪和15﹪,不同干扰序列的抑制效果有差异(F=4.286,P=0.028);72 h分别为70﹪、54﹪、30﹪和46﹪,不同干扰序列的抑制效果有差异(F=3.731,P=0.042);与48 h相比,MuRFl-Ⅰ、MuRFl-Ⅱ抑制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Ⅰ=3.256,P=0.009;tⅡ=2.512,P=0.03),但MuRFl-Ⅲ和MuRFl-Ⅳ与对照组相比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对序列中,以siRNAMuRF1-Ⅰ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蛋白水平的抑制效果与mRNA水平基本一致。结论成功筛选出对MuRF-1基因有效的siRNA重组质粒,即siRNA MuRF1-Ⅰ,为通过RNA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功能以及基因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 朱志祥梁炳生冯勇达志峰丁洁韦建贾英伟
- 关键词:成肌细胞质粒转染RNA干扰
- MicroRNA-1/133a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MicroRNA-1/133a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过程中不同部位及时段的表达. 方法 2012年4月-2012年12月,取SD大鼠54只,体质量(200±10)g.随机分成9组,每组6只.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实验组),左侧行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0h、8h、1d、3d、1周、2周、3周、4周、8周脊椎脱臼法处死1组大鼠,取其各组大鼠的快肌(腓肠肌、趾长伸肌)和慢肌(比目鱼肌)称重后,保存于-70℃冰箱.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各样本中的MicroRNA-1/133a进行检测并用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大鼠失神经支配后肌肉湿重比随时间推移持续下降;电镜观察肌纤维结构排列逐渐紊乱;RT-PCR观察快慢肌对照组中miRNA-133a和miRNA-1表达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实验组同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随时间延长,比目鱼肌实验组miRNA-133a和miRNA-1表达均是先降低后升高,4周时表达最低,8周时高表达;腓肠肌和趾长伸肌实验组中miRNA-133a在1周时表达最低,始终处于低表达,miRNA-1在3d时表达最低,始终处于低表达;快肌中miRNA-133a、miRNA-1表达降低的趋势更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icroRNA-1/133a在大鼠快、慢肌失神经萎缩过程中的表达不同,推测可能是调控快、慢肌本质区别的一个关键点.
- 冯小宁李文斌李永平谷造华贾英伟梁炳生李刚冯勇
- 关键词:失神经肌萎缩
- 骨化性肌炎致胸廓出口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 ,29岁。2011年10月按摩时无意发现右锁骨后下方有一局限隆起,半年后自觉右肩部酸痛,按压后右上臂有麻木感,于2012年3月20口来我院就诊,肩部CT检查提示“右锁骨下肿物”收住入院。临床检查:右锁骨后下方有一局部半球形隆起,约7cm×5cm大小,表皮皮肤微红微热,肿物质韧,基底间定,活动度差,压痛(+)。
- 贾英伟韦健梁炳生劳杰
- 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骨化性肌炎肩部酸痛右锁骨下CT检查麻木感
- 肘外侧入路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I型骨折被引量:2
- 2012年
- 肱骨小头骨折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少年,属于关节内骨折;在解剖时称之为肱骨盘状骨突骨折(fracture rotulihumefi),也称Kocher骨折。在小儿骨科,多称之肱骨外髁骨骺冠状面骨折,因其少见.在临床上极易漏诊,导致治疗延误,肘关节功能受限。因本病关注度低报道较少,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系统、规范的手术治疗方法。
- 贾英伟尹芸生韦健
- 关键词:肱骨小头骨折空心拉力钉肘外侧KOCHER
-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局部解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为避免腕、掌部手术切口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2例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血管显微解剖等进行解剖测量。结果52例标本均有掌皮支,50例自正中神经桡侧发出,2例自尺侧发出,走行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深层。发出点距离0点(远侧腕横纹中点)为(45.2±21.2)mm,穿出前臂深筋膜处距离0点(19.8±12.3)mm,穿出掌腱膜处距离0点(8.2±4.3)mm,掌皮支主干长(49.2±24.2)mm,起点处宽(1.2.4±0.7)mm,掌皮支与舟骨结节中点的垂直距离为(8.3±2.8)mm。掌皮支分3支者31例(占59.6%),分2支者15例(占28.9%),1支者6例(占11.5%)。掌皮支主要分布于鱼际区和掌中区,以直入式、伴人式和肌支式进入神经。结论掌皮支的来源、行程均较恒定。为避免伤及正中神经掌皮支及其营养血管,在腕部手术切口应选在尺侧半(环指纵轴的尺侧),在掌部应靠近第四掌骨作纵切口。
- 丁洁粱炳生贾英伟达志峰朱志祥
- 关键词:正中神经血管
- 病灶刮除植骨治疗骨囊肿的体会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总结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骨囊肿的方法。方法采用自体髂骨或加同种异体骨的混合植骨治疗骨囊肿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结果术后3个月X线片示,植骨周边有密度增高影,模糊成片。半年后植骨区出现模糊的骨小梁已愈合。结论骨囊肿病灶清除后,植骨治疗骨缺损可达到满意效果。
- 马全平贾英伟
- 关键词:骨囊肿植骨同种异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