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映龙
- 作品数:21 被引量:3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及主要预报技术难点被引量:16
- 2017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49—2015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15年中日美台风实时定位资料、1°×1°的NOAA/OI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以及0.5°×0.5°的NCEP-RTG实时海温等资料,对201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厄尔尼诺对该年台风整体活动的影响、1508号台风"鲸鱼"实时定位、1522号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加强预报、1510号台风"莲花"和1521号台风"杜鹃"长时效路径预报以及地面观测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主要业务技术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台风活动活跃期不明显,呈现生成总数与多年平均持平、南海台风偏少、生成源地偏东、强度强、超强台风异常偏多、登陆个数及频次偏少等特征。2)2015年台风主要活动特征与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关系密切,但厄尔尼诺对台风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其影响物理机制尚待深入研究。3)台风"鲸鱼"实时业务定位的精度直接影响其登陆预报的精度,综合应用多源观测资料、规范台风定位业务流程,有利于台风定位和路径预报精度的提高。4)台风快速增强和路径长时效预报仍是台风业务的主要技术瓶颈,高分辨率台风-海-气-浪耦合模式、集合预报及相关动力统计模式和天气物理概念模型的研发改进将是未来的主要解决技术途径。5)中国地面观测系统尚不具备对极端台风的监测能力,在沿海受台风影响的重点区域(包括海岛)布设先进的重型机械式强风仪,将有助于提高对极端台风事件的监测能力。
- 许映龙黄奕武
- 关键词:台风
- 台风综合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
- 许映龙钱传海钱奇峰高拴柱张玲张建忠董林黄奕武向纯怡曹莉顾华李佳英吕心艳王海平王皘
-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台风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的同时,还经常深入内陆造成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大洪水,甚至引发严重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提高中国台风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和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台风灾害,...
- 关键词:
- 关键词:网站
- FY-4卫星应用和发展被引量:73
- 2017年
- 介绍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FY-4)卫星应用及其发展。给出了FY-4卫星装载的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4种主要观测仪器,以及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并与我国现有的业务卫星风云二号(FY-2)卫星和国际同期在轨静止气象卫星性能进行了比较。FY-4光学卫星系列与美国GOES-R、日本Himawari-8/9卫星和欧洲MTG卫星性能相似,属于与国际同期发展的先进静止气象卫星。给出了FY-4A星获得的图像和数据。列出了FY-4A星的基本定量产品,给出了使用的仪器、数据特性、物理意义,以及应用领域、方法和范例。描述FY-4卫星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及其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生态环境、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FY-4A星在轨测试期间的部分应用。对FY-4后续业务卫星发展进行了展望。
- 张志清陆风方翔唐世浩张晓虎许映龙韩威聂肃平申彦波周毓荃
-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
-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被引量:26
- 2014年
-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强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快速移动的原因,同时发掘预报着眼点,以提高中央气象台对类似台风的综合预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燕"在登陆菲律宾之前的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同时加强的条件下。(2)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是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加强及"海燕"高速靠近并登陆菲律宾的重要原因。(3)"海燕"的水平风速分布存在明显不对称,呈现台风北侧东风大于南侧西风、台风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的特点,其中纬向风的不对称更显著。而由台风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切变正涡度的增加可能是台风强度持续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的显著加强和台风海燕南北两侧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加强和建立也是"海燕"强度持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5)台风海燕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内核区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和对流层中低层涡度的持续增长以及台风所处环境的高层辐散的明显增加和高低层垂直切变的减小。(6)预报启示为: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越赤道气流外,还需关注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西行台风而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加强南压可能会导致台风移速的加快和强度的明显加强。另外对流层上层不光是台风的出流层,能影响台风高层出流的变化,对流层上层的环流还
- 张玲许映龙黄奕武
- 台风为何打破常规往东北跑
- 2021年
- 内外力“兼修”的台风内力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在北半球,台风是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涡旋,其东侧的质点由南向北移动,即由地球自转涡度小值区向地球自转涡度大值区移动,由于地球自转涡度增大(βv>0),因此其东侧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使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相反,其西侧的质点由北向南移动,即由地球自转涡度大值区向地球自转涡度小值区移动,地球自转涡度减小(βv>0),因此其西侧形成一个气旋性环流,使台风向偏西方向移动。
- 许映龙
-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气旋性环流台风涡度
- 我国台风业务现状及其关键技术被引量:58
- 2012年
- 近20年来,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的改进和升级,尤其是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数值模式的准确性越来越高,预报时效越来越长,预报指导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我国台风业务预报也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近5年(2007—2011年)中央气象台24,48,72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14,190,287km,预报准确率较20年前皆有了明显提高。虽然台风路径预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台风强度预报进展依然不大,台风数值预报的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台风精细化风雨预报能力尚不能满足国家防台减灾的实际需求。回顾了国内外近20年、尤其是21世纪十余年来台风业务取得的主要进展、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我国台风业务发展进行了展望。
- 钱传海端义宏麻素红许映龙
- 关键词:台风
- 2014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2014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为偶极型,中高纬地区为4波型分布,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偏强,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4.4 mm,比常年同期(105.3 mm)略偏少0.9%。;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0.6℃,较常年同期(20.8℃)偏低0.2℃。月内共有8次强降水过程,多站出现了极端日降水量。1949年以来首次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8月无台风生成,只有一个从东太平洋移入的1314号台风吉纳维芙。8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低温寡照天气。
- 杨超许映龙
-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暴雨热带气旋低温寡照
- 1323号强台风'菲特'特点及预报难点分析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323号台风'菲特'的特点和预报难点以及造成强风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菲特'突然西折和近海强度维持是业务预报的主要难点,也是预报偏差的...
- 许映龙吕心艳张玲黄奕武
- 关键词:台风
- 文献传递
- 近海台风雷达定位方法应用研究被引量:24
- 2006年
- 对于近似轴对称与类似兰金涡旋特性的台风近中心环流而言,其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具有相当特殊的偶极型态分布特征。在假设台风环流存在最大风速半径的前提下,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这种分布特性和型态识别技术,进行近海台风的雷达定位客观方法的应用研究,并选取两种客观定位方法对台风中心位置进行估计。两种客观方法分别为几何轴对称中心定位法和速度距离方位显示中心定位法,前者直接应用多普勒径向速度场进行定位估计,后者则应用观测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与观测点至雷达中心距离的乘积来估计台风中心位置。利用“兰金”涡旋模式模拟的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和实际观测的台风环流的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这两种定位方法进行模拟和实际测试的结果表明:模拟测试的定位误差在0.5km以下,最大风速半径的误差在0.12km以下;而实际测试的定位误差在3~13km以内,有些时次甚至在3km以下。因此,对近海台风而言,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资料进行实时业务定位是可行的,且其定位结果将对台风实时业务预报和警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许映龙矫梅燕毕宝贵张涛
- 关键词:台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
- 台风定强技术及业务应用——以Dvorak技术为例被引量:11
- 2015年
- 回顾了台风业务定强Dvorak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台风业务定强技术流程改进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推荐使用的1984年版本的基于BD增强红外云图的Dvorak台风业务定强分析技术流程以及中央气象台在2012—2013年开展的业务试验及应用情况,最后对Dvorak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及业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业务试验及应用的结果表明:Dvorak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央气象台台风业务定强的精度和客观技术支撑能力,而且也增强了我国台风业务定强数据与国际上其他台风业务中心的可比性。与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对比检验表明,中央气象台台风业务定强平均精度由2011年的1.9m/s优化至2013年的1.3m/s,提高近32%;针对2013年中央气象台和日本气象厅所确定的共511个台风现时强度指数(CI)对比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确定的CI指数基本一致,总体相差在±1.0之间,这种差异与两者进行Dvorak技术分析时所使用的卫星资料(MTSAT或FY2系列)不一致有关,同时也与预报员的实际分析经验有关。
- 许映龙张玲向纯怡
- 关键词: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