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菊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与维生素C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研究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和维生素C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配伍液在4种不同条件下放置6h,观察其外观、pH值变化,测定盐酸克林霉素的含量。结果:两药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不明显,盐酸克林霉素含量稳定。结论:两药配伍后6h内稳定性无明显改变。
- 薛国菊钱文璟时涛田洁
- 关键词:药物监测
- 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冻干)与临床常用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情况。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测定配伍后溶液6h内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6h内pH值变化较小;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远远高于原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P<0.01);主要成分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注射用丹参与输液配伍后6h内质量基本稳定。但配伍后溶液不溶性微粒数比原输液大大增多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 薛国菊时涛钱文璟杨燕妮
- 关键词:注射用丹参输液配伍稳定性
- 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和维生素C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 目的:研究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和维生素C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配伍液不同条件下放置6hr,观察外观变化,测定配伍液pH值,HPLC法测定盐酸克林霉素含量.结果:配伍后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不明显,配伍液中盐酸...
- 钱文璟时涛薛国菊田洁
- 关键词: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 文献传递
- 单剂量肌肉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药物动力学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单剂量肌注甲氨喋呤(MTX)治疗异位妊娠(EP)的药动学特点,并计算其参数。方法给予9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im MTX(1 mg·kg^-1),分别于给药0-24 h内多点采静脉血,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MTX的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MTX的药动学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模型。结论单剂肌注MTX的药动学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EP治疗成功与否的相关因素。
- 薛国菊钱文璟田洁陈小燕李丽文
- 关键词:甲氨喋呤肌注异位妊娠
- 霉酚酸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 2005年
-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商品名:骁悉)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效果。方法:采用序贯法对7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服用骁悉1.5g.d-1加泼尼松10mg.d-1,一组服用安慰剂(淀粉赋形剂)加泼尼松10mg.d-1作为对照,试验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抗双链(dsDNA)抗体与抗核抗体(ANA)。结果:治疗3周后,用骁悉组34名患者疼痛及肿胀消失,6例关节症状缓解明显,未出现症状加重者,总体疗效好于对照组。并且能够显著降低RF、ESR及抗dsDNA抗体阳性率(P<0.05),对ANA阳性率的降低也有一定作用。用骁悉治疗过程无明显胃肠等不良反应。结论:骁悉治疗病情较为复杂的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明确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这为RA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薛国菊适燕笙
- 关键词:霉酚酸酯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抑制剂
- 某院2002-2004年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某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 0 0 2 - 2 0 0 4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其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5 0 7株,检出率6 .30 % (5 0 7/ 80 4 9)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2 1株,占2 3.87% ;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P <0 .0 1)。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延缓其耐药性。
- 薛国菊陈剑雄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比较两种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偏振免疫法 (FPIA)测定。结果 两方法测定值的回归方程为CFPIA =0 .8733CHPLC+ 0 .10 0 1,r2 =0 .981(P <0 .0 5 )。结论 两方法相关性好。FPIA法灵敏度更高 。
- 钱文璟薛国菊周凤珍王正容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偏振免疫法甲氨蝶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