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红光

作品数:141 被引量:706H指数:18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62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0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8篇玉米
  • 28篇土壤
  • 28篇春玉
  • 28篇春玉米
  • 24篇秸秆
  • 23篇黑土
  • 19篇养分
  • 19篇还田
  • 14篇栽培
  • 14篇根系
  • 13篇玉米秸
  • 13篇玉米秸秆
  • 12篇施肥
  • 11篇氮素
  • 10篇播种
  • 9篇高产
  • 8篇氮肥
  • 8篇培肥
  • 8篇全量
  • 7篇免耕

机构

  • 135篇吉林省农业科...
  • 27篇吉林农业大学
  • 8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吉林省土壤肥...
  • 2篇延边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长春市农业科...
  • 2篇吉林省科学技...
  • 2篇吉林省科学技...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标准化研...
  • 1篇吉林省农业技...

作者

  • 141篇蔡红光
  • 97篇任军
  • 89篇刘剑钊
  • 80篇梁尧
  • 78篇袁静超
  • 56篇王立春
  • 46篇张洪喜
  • 35篇刘春光
  • 32篇张秀芝
  • 32篇闫孝贡
  • 20篇窦金刚
  • 19篇任英
  • 19篇边少锋
  • 18篇闫伟平
  • 17篇徐晨
  • 17篇李素琴
  • 17篇刘志全
  • 17篇李海
  • 17篇徐长洪
  • 17篇孙宁

传媒

  • 24篇玉米科学
  • 12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4篇东北农业科学
  • 3篇吉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农业与技术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遗传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2篇2024
  • 12篇2023
  • 12篇2022
  • 27篇2021
  • 15篇2020
  • 14篇2019
  • 7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1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堆肥搅拌翻斗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堆肥搅拌翻斗装置,包括:铲斗、输料管、第一挡板、第二挡板、螺旋叶片和电机,所述输料管的第一端为封闭状,所述输料管第二端为敞开状,所述输料管设置于铲斗开口的顶沿上,所述输料管的环形...
程正海刘春光武俊男马襄鸿王立春张秀芝蔡红光肖夏潘宇梁尧张水梅范围刘剑钊张磊刘松涛亢学平张阳沙洪林李淑华迟畅杨伟泽
田间条件下控制玉米开花前后根系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4
2011年
在田间原位条件下,利用根系形态差异显著的自交系掖478和武312为亲本构建的BC4F3群体,采用改进的PLABQTL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抽雄期(开花前10 d)和灌浆初期(开花后15 d)玉米根系性状的变化和地上部生物量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花前花后对根干重、总根长、侧根长、轴根长、轴根数等根系性状共检测出27个QTL,单个QTL贡献率为5.2%~15.7%,其中在染色体臂6.02和10.04区域同时检测到控制着地上部生物量、总根长、侧根长和轴根数等性状的QTLs,两个不同生育时期检测到的共同QTL共有8个。玉米花前花后控制根系生长的QTL因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存在着特异性,而且对地上部生物量形成有重要贡献,这为了解田间条件下根系的生长发育和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奠定了遗传基础。
蔡红光刘建超米国华袁力行陈晓辉陈范骏张福锁
关键词:玉米抽雄期根系
深松结合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阐明深松结合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2011-2012年,采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常规模式(农民习惯栽培模式,对照,T1)、深松模式(T2)、深松+氮肥深追模式(T3)、深松+氮肥深追+增施有机肥模式(综合培肥模式,T4)4个处理,在玉米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20~30,30~40,40~60cm土层根系样品,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获取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平均直径,同时测定各生育期玉米根系干质量及成熟期籽粒产量与地上干物质量。【结果】2011-2012年,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的根系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并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根系平均直径总体呈现缓慢增加或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对各生育期玉米的根系干质量、根表面积和根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吐丝后期各指标的变幅较为明显,但各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与常规处理相比,深松处理对根系干质量、根长及根表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深松+氮肥深追处理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吐丝期之后,而综合培肥处理从6展叶期起对根系生长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总根系干质量、总根长及总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根系平均直径大幅度降低。在各生育期,根系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其中深层(30~40和40~60cm)土壤中的根系生长对深松+氮肥深追与综合培肥处理的响应较为敏感,特别是综合培肥处理各指标的变化更为显著,在成熟期,与常规处理相比,综合培肥处理30~40和40~60cm土层根系干质量的增幅分别为91%和72%,根长的增幅分别为68%和130%,根表面积的增幅分别为128%和87%。2011-2012年,与常规处理相比,深松处理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梁尧蔡红光袁静超刘剑钊闫孝贡张洪喜任军
关键词:春玉米根系分布施肥方式
氮肥一次性基施与分次施用对春玉米氮素利用的差异被引量:8
2021年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后,玉米产量、生物量和吸氮量分别增加121.97%~177.88%、95.08%~127.77%、206.18%~295.46%,氮肥一次性基施(N1)和氮肥分次施用(N2)两个处理下植株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均在12展叶(V12)至吐丝期(R1)增长最快。与N1相比,N2处理下吐丝后干物质累积量增加30.18%,氮素累积量增加105.53%;N2处理下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对子粒的贡献率达68.13%~75.00%,显著高于N1处理。N2处理下玉米产量、生物量、吸氮量两年平均较N1处理分别增加7.60%、4.56%和3.19%,氮肥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平均较N1处理分别提高6.13%、10.22%、3.83%和12.58%。N2处理通过氮肥的分次施用保障了玉米开花后的氮素供给,提升了氮肥利用效率,更有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
曾子豪袁静超张水梅程松张畅梁尧刘松涛任军刘剑钊蔡红光
关键词: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
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物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探讨秸秆的不同利用方式还田对黑土肥力的影响,通过5年田间试验,研究了黑土连续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牛粪配施化肥对土壤团聚体及其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化肥和有机物料添加对照处理相比,单施化肥(NPK)、NPK+生物质炭(BC)、NPK+牛粪(CM)和NPK+秸秆(CS)处理显著促进了>0.25 mm大团聚体的形成;与NPK相比,NPK+BC、NPK+CM和NPK+C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与胡敏素含量,也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中有机碳以及胡敏酸与胡敏素含量。不同秸秆利用方式之间相比,施用生物质炭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胡敏素的积累,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土壤胡敏酸的形成。连续5年施用秸秆、秸秆生物质炭和牛粪的田间试验促进了黑土良好结构的重建,从而提升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的潜力及有机碳的稳定性,同时也促进了土壤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积累,改善了土壤有机质品质,提高了土壤肥力,实现了提升黑土肥力与固碳的协同效应。
林欣欣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刘日月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团聚体腐殖物质
一种土地平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平整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土地平整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括安装板,安装板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侧板,侧板安装有行走轮,安装板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平整机构,平整机构包括升降组件、注液组件和平整组件;安装板的顶面...
刘熙明蔡红光冯国忠梁尧
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对黑土磷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类有机肥(牛粪、鸡粪、猪粪和堆腐肥)对黑土磷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全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包括Ca2-P、Ca8-P、Ca10-P、Al-P、Fe-P和O-P)及有机磷组分(包括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的含量。其中,Ca2-P的增加幅度高于其他无机磷组分,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增加幅度高于其他有机磷组分。不同种类有机肥相比,施用猪粪和鸡粪后土壤各形态磷素的含量均高于堆腐肥和牛粪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与Ca2-P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相关性最高,而与Ca10-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相关性最低。上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不同形态(尤其是植物有效态)磷素的含量,猪粪和鸡粪对土壤磷素的贡献大于牛粪和堆腐肥。
宋佳明蔡红光张秀芝李翠兰任军王立春
关键词:黑土有机肥速效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57
2016年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梁卫袁静超张洪喜闫孝贡刘剑钊蔡红光沙洪林迟畅任军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不同有机物料还田黑土土壤质量评价
2024年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质量的影响,并对土壤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为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中部多年定位试验,选取无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JG)、化肥配施堆肥(NPK+DF)、化肥配施牛粪(NPK+NF)、化肥配施鸡粪(NPK+JF)和化肥配施猪粪(NPK+ZF)7个处理,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还田后耕层(0~20 cm)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变化,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全量数据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皮尔森分析法筛选出最小数据集,计算各处理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影响各异,NPK+DF处理土壤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NPK+DF和NPK+JF处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是由全磷、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三项指标组成。基于最小数据集计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高低表现为:NPK+JF(0.780)>NPK+ZF(0.765)>NPK+DF(0.741)>NPK+NF(0.735)>NPK+JG(0.699)>NPK(0.503)>CK(0.292),表明增施有机物料处理中,NPK+JF和NPK+ZF处理土壤质量水平较高,NPK+DF和NPK+NF处理居中,NPK+JG处理相对较低。【结论】化肥配施有机物料是提升东北地区黑土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增施鸡粪、猪粪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堆肥、牛粪和秸秆。
王艺霖梁尧蔡红光徐康宁张水梅张畅范围袁静超刘剑钊任军
关键词:黑土秸秆畜禽粪肥土壤质量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耕作方式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比较东北中部雨养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特征,为建立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11―2012年,在吉林省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浅灭茬后直接播种(对照,T1),苗带深松后镇压(T2),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3),苗带行间全部深松(T4)。在6展叶期、吐丝期和生理成熟期,取0-60 cm土层的植株根系样品,分析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根系生长发育特征。【结果】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差异显著(P <0.05),两年平均值表现为T3> T2> T1> T4,T2处理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T1处理增加8.1%和10.2%。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吐丝后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吐丝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P <0.05)。T2和T3处理下的氮、磷、钾累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0.4%~3.6%、16.9%~33.8%、70.5%~82.1%,T3处理增幅高于T2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各生育期的总根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P <0.05),其中,6展叶期至成熟期,总根干重、总根长、总根表面积的增幅分别为9.8%~22.8%、16.1%~33.1%、19.9%~38.2%。T2和T3处理在各土壤剖面的根系形态均优于T1处理,其中以T2处理最佳,且在20-40 cm土层间差异最为显著(P <0.05)。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在20-40 cm土层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平均增幅为34.1%、48.3%、47.8%,根直径平均增幅为22.1%。【结论】与浅灭茬后直接播种相比,苗带行间全部深松不利于根系发育,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方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纵向延伸,尤其是在20-40 cm土层根系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明显增加,有利于根系对深层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花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产量。
展文洁刘剑钊梁尧袁静超张洪喜刘松涛蔡红光任军
关键词:耕作方式玉米根系形态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