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立森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淮海农场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高产
  • 3篇栽培
  • 3篇大麦
  • 2篇小麦
  • 2篇高产栽培
  • 1篇单二
  • 1篇氮肥
  • 1篇冬小麦
  • 1篇优化调控技术
  • 1篇优质高产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技术研究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动力
  • 1篇植物动力20...
  • 1篇质量指标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技术
  • 1篇水稻
  • 1篇饲用

机构

  • 2篇江苏省国营淮...
  • 2篇淮海农场
  • 2篇江苏省淮海农...
  • 1篇淮安市农业科...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盐城市农林局

作者

  • 6篇蔡立森
  • 1篇吴春
  • 1篇陈俊
  • 1篇周桂成
  • 1篇顾正中
  • 1篇薛春曙
  • 1篇沈会权
  • 1篇王建武
  • 1篇陈晓静
  • 1篇王建武
  • 1篇李长亚
  • 1篇王进强
  • 1篇唐义军
  • 1篇杨力
  • 1篇王安邦
  • 1篇陈兆金
  • 1篇刘娣
  • 1篇刘娣
  • 1篇唐海洋
  • 1篇姜龙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大麦科学
  • 1篇大麦与谷类科...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0
  • 1篇199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淮麦20高产栽培群体指标及优化调控技术被引量:1
2006年
为给小麦新品种淮麦20提供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对淮麦20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麦20高产栽培必须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努力提高孕穗期有效叶面积和乳熟期叶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适期早播、精量播种、合理的氮肥运筹进行群体质量的调控。
顾正中周羊梅蔡立森王安邦
关键词:小麦
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区试品种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对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采用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审定推广提供依据。
蔡立森王建武姜龙刘娣
关键词:冬小麦稳定性
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研究不同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籽粒产量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籽粒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于产量的贡献占主要作用,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2、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后移可以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籽粒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扬饲麦3号以225万/hm2密度、氮肥用量225kgN/hm2、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运筹比例有利获得优质高产。
李长亚杨力唐义军姚成勇蔡立森
关键词:饲用大麦氮肥籽粒产量籽粒品质
啤麦新品种单二的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1997年
陈俊薛春曙周桂成花茂中顾松坪蔡立森陆桂云
关键词:大麦啤酒大麦单二栽培
大麦喷施植物动力2003效应初探被引量:1
2000年
植物动力 2 0 0 3作为植物微量元素营养螯合液 ,对大麦单二分别在苗期、孕穗期、苗期 +孕穗期进行喷施。试验结果发现 ,植物动力 2 0 0 3能明显促进大麦根系发育 ,促进茎叶生长 ,有效增加后期单株绿叶数 ,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 ,提高了粒重和产量。
陈晓静吴春沈会权王进强唐海洋陈兆金蔡立森
关键词:大麦植物动力2003施用技术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被引量:23
2007年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蔡立森王建武刘娣
关键词:机插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