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淑锋

作品数:17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市中心血站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献血
  • 9篇核酸
  • 8篇血液
  • 8篇无偿
  • 8篇无偿献血
  • 8篇献血者
  • 7篇核酸检测
  • 5篇献血人群
  • 4篇血液筛查
  • 4篇无偿献血人群
  • 4篇无偿献血者
  • 4篇病毒
  • 3篇血清
  • 3篇血清学
  • 3篇输血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肝炎
  • 2篇血液安全
  • 2篇乙型

机构

  • 17篇温州市中心血...
  • 1篇温州市疾病预...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蔡淑锋
  • 14篇刘燕飞
  • 13篇张锋
  • 8篇林碧
  • 5篇张琼
  • 2篇陈荣仓
  • 1篇叶峥嵘
  • 1篇林盈
  • 1篇黄国永
  • 1篇林佩佩
  • 1篇林杰
  • 1篇周铁丽
  • 1篇陈通
  • 1篇叶峥嵘
  • 1篇潘婧婧
  • 1篇吴可可

传媒

  • 5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浙江实用医学
  • 2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病毒变异检测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及相关蛋白空间结构的预测,探讨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80例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清学补充试验,并对追踪确认的隐匿性乙肝感染者,应用巢氏PCR技术对S区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基因片段与NCBI Gen Bank数据库做序列比对分析,明确突变位点,同时进行蛋白模型构建,进行空间结构的分析。结果 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模式多样,以抗-HBc阳性为主,追踪试验确认4例隐匿性乙肝感染者,有3例巢氏PCR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2例发生突变,蛋白预测提示氨基酸改变可能影响抗原决定簇空间构象,造成抗体结合位点改变或识别能力减弱。结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隐匿性乙肝发生的原因之一。
张锋张琼林碧蔡淑锋朱紫苗周铁丽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突变分析窗口期
2015年-2018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技术应用于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的功效。方法采用两遍酶免(ELISA)一遍NAT策略,剔除ELISA双试剂呈反应性和ALT检测不合格的样本后,进行HBV-DNA/HCVRNA/HIV-RNA 3联6混样NAT。混样结果呈反应性样本再行单人份拆分检测。结果2015年-2018年NAT共检测323196份样本,混检呈反应性607个pool(6人份混样池),单人份拆分呈反应性389例,拆分阳性率为64.09%,NAT总检出率为0.12%。随着混检反应性pool的循环阈值(Ct)增大,拆分阳性率下降,且不同Ct值间拆分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P=0.000)。2015年-2018年各年度间NAT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9,P=0.542)。ELISA结果均呈无反应样本NAT总检出率(0.11%)显著低于双试剂灰区、单试剂阳性(或者灰区)样本NAT总检出率(9.49%)(χ2=316.00,P=0.000)。结论目前温州地区NAT血液中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主要源自HBV。应用NAT技术可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朱紫苗张炳权刘燕飞蔡淑锋张锋
关键词:核酸检测血液筛查输血风险血液安全
温州地区献血人群MN、P、Lewis和Kidd血型系统血型表现型分布的调查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献血人群MN、P、Lewis和Kidd血型系统各种血型表现型及其基因的分布状况。方法用微量板法对随机抽取的672名献血者标本进行MN、P、Lewis和Kidd血型系统各种抗原的检测来判断表现型,对结果判断困难者用血清学试管法确认;根据检测所得表现型结果(观察值)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来计算基因频率和表现型的期望值;采用χ2检验比较表现型分布的观察值与期望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来验证观察值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果 1MN血型系统各表现型分布规律(频率)是:MN(0.4940)>M(0.2902)>N(0.2158);基因分布规律(频率)是:LM(0.5372)>LN(0.4628)。2P血型系统各表现型分布规律(频率)是:P2(0.6503)>P1(0.3497);基因分布规律(频率)是:P2(0.8064)>P1(0.1936)。3Lewis血型系统各表现型分布规律(频率)是:Le(a-b+)(0.6696)>Le(a-b-)(0.1280)>Le(a+b+)(0.1131)>Le(a+b-)(0.0893);基因分布规律(频率)是:Leb(0.5342)>Le(0.3588)>Lea(0.1070)。4Kidd血型系统各表现型分布规律(频率)是:Jk(a+b+)(0.4777)>Jk(a-b+)(0.3184)>Jk(a+b-)(0.2039),未发现Jk(a-b-);基因分布规律(频率)是:Jkb(0.5572)>Jka(0.4428)。5MN、P、Lewis和Kidd血型系统各种血型表现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值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论温州地区献血人群MN、P、Lewis和Kidd血型系统血型表现型及其基因的分布具有多态性特征,并且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
陈荣仓蔡淑锋朱紫苗刘燕飞潘婧婧林盈叶峥嵘
关键词:献血人群微量板法
核酸区域性集中化检测标本不合格成因分布及改进措施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核酸集中化检测标本不合格成因分布情况,总结制定预防纠正措施。方法依据本站《集中化检测标本采集和送检程序》有关标本采集、离心、保存、运送要求,详细记录2016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标本不合格情况,对不合格标本按年份、来源、成因等分类汇总,分析讨论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集血液标本共481079例,其中不合格标本2016年61例,2017年28例,2018年1-8月4例,年度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依次为0.034%、0.015%、0.003%。分析不合格成因,2016年、2017年以未离心为主,2018年1-8月以样本严重稀释为主。结论加强标本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合格的标本,是核酸集中化检测全过程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保障核酸检测质量的前提。
张琼张锋林碧陈荣仓蔡淑锋朱紫苗刘燕飞徐伟瑞
关键词:核酸扩增检测质量管理
心绞痛和脑梗死患者血浆TAT、D-D、E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心绞痛和脑梗死患者血浆TAT、D-D、E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心绞痛和脑梗死组各50例及对照组40例血浆TAT、D-D、ET。结果心绞痛组和脑梗死组血浆TAT、D-D、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TAT、D-D、ET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P<0.05);急性期脑梗死TAT水平显著高于亚急性、慢性期(P<0.01);亚急性期D-D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P<0.05)。结论血浆TAT、D-D、ET水平反映了心绞痛和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活跃、纤溶亢进、血管内皮损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蔡淑锋
关键词:心绞痛凝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内皮素
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筛查和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究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阳性筛查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16—2018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样本中梅毒抗体,分析献血者梅毒检出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6—2018年温州地区共收到286322份有效无偿献血样本,其中梅毒初筛阳性人数为1011人,阳性率为0.35%。男性梅毒阳性率为0.35%,女性为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提示31~45岁(0.40%)梅毒阳性率高于18~30岁(0.33%)和46~60岁组(0.31%)。不同职业分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其他(0.62%)>商业/个体户(0.38%)>教师/干部(0.16%)>学生(0.09%),P均<0.001。不同学历分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初中及以下(0.53%)>高中/中技(0.37%)>大专及以上(0.24%),P均<0.001。不同血型、不同采血地点的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筛查特点,对女性、低年龄组、高年龄组、其他职业、商业/个体户、低学历人群进行重点防控,进一步降低人群梅毒发病率。
朱紫苗刘燕飞谢步飞蔡淑锋张锋
关键词:无偿献血梅毒流行病学
血清学、核酸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液筛查中的应用评估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对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核酸联合检测,全面评估两者在降低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60 758份,用2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2种试剂均阳性采用单人份NAT检测HBV-DNA,2种试剂均阴性或单试剂阳性进行6人份混样检测,混样阳性再进行单人份拆分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符合性。结果 60 75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血清学和核酸检测均阴性为60 505份,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均阳性为103份,血清学阳性核酸阴性为70份,血清学阴性核酸阳性为80份。HBs Ag双试剂阳性、单试剂阳性与核酸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9.3%、19.3%。结论血清学、核酸检测在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中是一种互补关系,任何一种方法减少均带来了血液漏检风险的增加。
张琼林碧蔡淑锋朱紫苗刘燕飞张锋
关键词:血清学核酸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温州市2017-201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市2017—201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结果,探讨当地开展核酸检测(NA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169138份。对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性标志物先进行血清学检测两遍,剔除血清学初检、复检均呈反应性和ALT不合格的标本,再用罗氏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血清学呈无反应性标本的NAT结果。结果共检出ELISA阴性/HBV-DNA阳性标本195份(温州中心本部97份,瑞安分站53份,乐清采供血点18份,苍南采供血点15份,永嘉采供血点12份),标本阳性率为0.12%(195/169138),HCV-RNA和HIVRAN均未检出。2017年完成血液标本N A T 89092份,其中N A T阳性102份(0.11%);2018年完成血液标本N A T 80046份,其中NAT阳性93份(0.12%)。结论目前,温州地区ELISA检测合格的血液中,存在的主要输血风险是感染HBV;应用核酸集中化检测技术能有效弥补血清学检测的不足,降低经血液传播病毒的漏检风险,保证当地临床用血安全。
刘燕飞朱紫苗张锋蔡淑锋徐伟瑞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输血风险
浙江省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选取温州地区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成功捐献血液时同步留取的5241例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时对戊型肝炎病毒(HEV)进行HEV-IgG抗体、HEV-IgM抗体及核酸(HEV RNA)检测,并对HEV RNA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及测序。收集献血者献血登记资料,记录各检测结果阳性率,并分析不同人群HEV感染状况。结果HEV-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3.60%(1237/5241),HEV-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9%(15/5241),HEV RNA检测阳性率为0.08%(4/5241)。HEV-IgG检测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χ^(2)=379.49,P<0.05),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χ^(2)=5.12,P<0.05)。HEV-IgG及HEV-IgM检测阳性率均随献血次数增加而升高(χ^(2)=40.87、8.30,均P<0.05),2023年阳性率高于2022年(χ^(2)=51.03,13.35,均P<0.05),春季阳性率高于冬季(χ^(2)=51.03、13.35,均P<0.05)。HEV RNA阳性献血者仅有1例HEV-IgG及HEV-IgM抗体检测均呈阳性,其余3例均为阴性,仅有1例测出基因分型,基因分型为Ⅳ型。结论浙江省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EV感染率较高,流行HEV基因分型为Ⅳ型,性别、年龄及献血次数等分布特征可作为辅助筛查参考指标。
蔡淑锋朱紫苗刘燕飞徐伟瑞朱诗瑶叶璐璐
关键词:戊型肝炎传染病肝炎抗体流行病学研究
温州地区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隐匿性乙型肝炎(OBI)献血者流行病学特征,为无偿献血招募对象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样本60 758份,采用血清学、核酸检测技术对HBV、HCV、HIV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献血者按性别、年龄、学历、献血次数分组比较OBI检出情况。结果60 758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80例OBI患者。男性无偿献血者OBI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4.04,P<0.05);不同年龄组OB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P<0.05),其中46~5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0.79%;高学历组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学历组(χ^2=8.87,P<0.05)。不同献血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州地区献血者OBI以男性、高年龄段为主。献血者招募征询过程中可以鼓励低年龄段、高学历女性成员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可有效降低OBI携带的风险。
张琼张锋蔡淑锋朱紫苗刘燕飞徐伟瑞
关键词:血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