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东坡

作品数:46 被引量:354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创伤
  • 8篇严重创伤
  • 7篇多发伤
  • 7篇脓毒
  • 7篇脓毒症
  • 5篇综合征
  • 5篇并发
  • 4篇重症
  • 4篇救治
  • 4篇监护
  • 4篇ICU
  • 4篇病人
  • 4篇并发症
  • 4篇肠屏障
  • 3篇蛋白
  • 3篇严重多发
  • 3篇严重多发伤
  • 3篇伤病
  • 3篇外科
  • 3篇细胞

机构

  • 4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遵义医学院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市急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作者

  • 45篇蒋东坡
  • 20篇张连阳
  • 19篇周健
  • 9篇姚元章
  • 7篇艾山木
  • 7篇都定元
  • 7篇蒋建新
  • 6篇刘庆
  • 6篇黄显凯
  • 6篇顾玮
  • 5篇陈客宏
  • 5篇曾灵
  • 5篇黄健
  • 4篇孙士锦
  • 4篇梁华平
  • 4篇黄建
  • 4篇张宏光
  • 4篇张军
  • 4篇胡平
  • 4篇唐昊

传媒

  • 4篇第八届全国创...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第七届全国创...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肺部疾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9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8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患者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2009年来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80例,根据其心律失常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室上性组(n=140)和室性组(n=40),再从室上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上性A组)和采用毛花苷C治疗的对照组(室上性B组),每组70例;从室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性A组)和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对照组(室性B组),每组20例。对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结果室上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上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上性B组;室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性B组;观察组的整体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要优于毛花苷C、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并且不良反应率更低,在急诊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谢芸芝陶蓉蒋东坡
关键词:胺碘酮心动过速
严重多发伤ICU期间的外科救治策略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ICU期间的外科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163例,男118例,女45例;年龄36.2(5~67)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刀刺、坠落、工程事故伤;损伤部位包括头颈、面部、胸、腹、骨盆及四肢、体表。合并休克57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xss)18.42分(10~54分)。结果ICU收治期间28例行外科诊疗操作,48例外科救治,24h内10例、24—48h内8例、3~7d内7例、8~14d手术23例。163例ICU收治时间7.56d(2—29d)。治愈143例(87.73%);院内死亡11例(6.75%),死亡原因包括严重失血性休克、严重颅脑伤、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后死亡9例。总死亡率12.27%。结论严重多发伤ICU复苏期间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外科救治策略包括积极控制出血,处理前期遗漏的损伤,处理相关的创伤或手术并发症,实施计划性分期手术.
张连阳姚元章黄显凯蒋东坡周健黄健
关键词:多发伤ICU外科治疗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ICU住院的78例ARDS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传统组40例病人按照国内外达成共识的方法行常规治疗;康复组38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分阶段康复锻炼技术。以病人入选后14 d为观察周期,观察病人实施肺康复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观察两组ICU住院日、病人使用呼吸机和带管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肺康复锻炼技术干预第3天病人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干预14 d后康复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导管带管时间短于传统组,ICU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6 d,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0%以上。[结论]ARDS病人行早期分阶段康复锻炼技术能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升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梁泽平商璀蒋东坡何海燕唐昊简福霞张晶艾山木肖洪
关键词:氧合指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
创伤救治中早期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评估创伤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每组分别为6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物理措施预防VTE,抗凝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于出血基本停止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别监测两组VTE发生率及失血指数、出血相关并发症、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共发生VTE13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0例(17%),抗凝治疗组3例(5%)(P〈0.05)。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失血指数分别为1.252±1.033和1.447±1.196,发生消化道出血分别为2例(3%)和5例(8%),发生伤口创面出血分别为5例(8%)和8例(13%)(P〉0.05)。抗凝组无HIT发生。在评估终点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D一二聚体(D—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0.97±0.10和1.03±0.17(P〈0.05),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4.85±1.37)g/L和(4.01±1.16)g/L(P〈0.05),血小板(PLT)分别为(317.68±141.71)×10^9/L和(422.204-178.16)×10^9/L(P〈0.05)。结论创伤后早期于出血基本停止时选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VT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艾山木祁海峰敬慧丹刘琼蒋东坡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抗凝药肝素低分子量
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及临床对策被引量:26
2012年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具有多源性,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稀释性凝血病、低温性凝血病、酸中毒性凝血病和消耗性凝血病等。对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临床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了新的改变。除常规实施"小容量复苏"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外,近年来研究发现:对创伤低凝病人给予1:1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大比例血浆输注,可大幅度降低出血病死率和总病死率;抗纤溶治疗是近年来创伤止血治疗的重要进展。
蒋东坡周继红
关键词:创伤凝血障碍创伤性凝血病
多发伤后严重腹腔感染42例报道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腹腔感染是多发伤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诊治难度大,本文探讨其发生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间收治多发伤中发生严重腹腔感染的42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38.46岁;道路交通伤29例,高处坠落伤9例,刀刺伤4例。38例伤后经当地医院紧急治疗,于伤后2~55天转至我院,其中18例有伤后剖腹探查手术史;另4例直接入我院。经体格检查、腹腔穿刺、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确诊。行腹腔脓肿穿刺置管引流5例次、腹腔脓肿剖腹手术引流15例次、肠管损伤外置或造口18例次、坏疽胆囊切除4例次、坏死肝组织清除5例次、腹部切口负压封闭引流12例次、腹部切口负压封闭辅助关闭4例次。结果在入院后24小时内确诊并确定性治疗18例,24~48小时内9例,2~7天内6例,8~21天内9例。腹腔感染及远隔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6例、大腿脓肿1例、腹膜后脓肿3例、腹腔内脓肿3例、肺部感染5例。腹部损伤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发生8例次,包括肺梗塞1例、应激性溃疡2例、胸腔积液5例。除1例药物依赖者刀刺伤后2个月死亡,其余并发腹腔感染的伤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感染与漏诊肠道损伤、首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伤后就诊较晚等有关,应严密观察腹部临床表现,反复腹腔穿刺、CT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积极手术处理腹腔感染灶、引流脓肿。对于脓毒症恶化持续加重的患者应多方寻求证据,必要时果断剖腹探查。
张连阳谭浩姚元章黄显凯沈岳王韬李英才蒋东坡周健
关键词:腹腔感染多发伤
多发伤肠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张宏光孙士锦姚元章黄显凯蒋东坡周健黄建张军张连阳
关键词:肠屏障多发伤肠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
ISS与NISS LD50的获取及其在预测创伤后并发症及死亡结局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获取中国汉族创伤患者ISS和新ISS(NISS)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探讨其对创伤后并发症及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来源于中华创伤数据库收录的6 542例汉族创伤患者进行Probit回归分析,获取ISS和NISS在不同年龄段的LD50值.再利用ISS、NISS、ISSLD50ISS和NISS LD50NISS对来源于大坪医院的1 148例汉族创伤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结局进行预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能力.通过DeLong-DeLong非参数法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的预测价值. 结果 16 ~44岁、45~ 64岁和≥65岁三个年龄段ISSLD50值(LD50ISS)分别为55,49和33;NISS的LD50值(LD50NISS)分别为62,56和43.在预测ARDS、MODS时,ISS/LD50ISS和NISS/LD50NISS的AUC大于单独应用ISS和NISS(P<0.05),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在预测脓毒症时,ISS/LD50ISS和NISS/LD50NISS与单独应用ISS和NISS具有相同的预测价值.在预测死亡时,ISS/LD50ISS和NISS/LD50NISS的AUC均>0.9(分别为0.907和0.903),表现出较高的预测价值. 结论 本研究提出中国汉族不同年龄段创伤患者ISS和NISS的LD50值,可作为早期预测创伤后ARDS、MODS和死亡结局的新方法.
靳贺邱俊马迪辉肖雅刘政刘雪媛邓佳张连阳蒋东坡周健周继红易东严军梁华平
关键词:损伤严重度评分并发症
TLR9基因目的SNPs与创伤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陈客宏顾玮曾灵周健蒋东坡张连阳都定元刘庆蒋建新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ICU重症感染中监测的意义
艾山木祁海峰彭晓玉敬慧丹肖洪朱星蒋东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