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旭坤
- 作品数:23 被引量:31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测定的最小样地面积被引量:17
- 2013年
- 为科学设定青藏高原地区草地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样地面积,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本研究拟合研究了7种模型,分别筛选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3种草地类型的最优拟合模型,并基于种–面积曲线计算各类草地植物多样性估测的适宜样地面积。结果表明:(1)非饱和曲线模型较适宜拟合青藏高原地区的种–面积关系;(2)3类高寒草地健康样地的最小面积均大于退化样地;(3)对于高寒草甸,健康样地和退化样地的最小面积分别为108 m2和82 m2;对于高寒草原,健康样地和退化样地的最小面积分别为130 m2和81 m2;对于高寒荒漠,健康样地和退化样地的最小面积分别为60 m2和41 m2。
- 董世魁汤琳王学霞刘颖慧刘世梁刘全儒吴娱李媛媛苏旭坤赵晨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种-面积曲线
-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藏羚羊栖息地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4
- 2014年
- 植被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栖息地的分布与变化。基于植被遥感影像数据及GIS空间分析,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植被类型要素识别出适宜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区域,对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处于较低水平,低覆盖度植被区域占总植被覆盖区的50%左右,且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均集中在卡尔墩检查站的东南部。植被覆盖度在2000年、2005年、2010年间的增长趋势表明保护区植被对于动物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大,植被的分布表明藏羚羊的活动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而产羔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且海拔较高。对藏羚羊取食植被针茅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表明,针茅草原植被覆盖度随时间而有所提高,藏羚羊栖息地的面积可能有所增大,覆盖度分布的变化表明藏羚羊栖息地有向保护区西南方向扩散的趋势。对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关系的分析表明,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中度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但是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地相关性。
- 赵海迪刘世梁董世魁苏旭坤张翔
- 关键词:藏羚羊植被覆盖度针茅草原
- 基于SPEI的近5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也是3大无人区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所在地,由于缺乏气候监测站点,气候变化研究较少。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16个气象站点资料,通过1957─2011年逐年的日气候资料,利用3种模型分析了该区域气温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利用综合了降水与温度的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干旱演变的趋势,同时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3大保护区的气候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近55年以来,最高、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Mann-Kendall趋势分析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平均温度增长率为0.71℃/10a。进一步比较了区域平均值法、线性模型与指数模型3种方法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直线模型拟合的结果数值最高,指数模型的变异最大,而平均值法数值低于直线模型拟合的结果,指数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降水量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增加,7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Mann-Kendall分析趋势显著。降水增加量约为10 mm/10a。SPEI指数表明,近50年来,保护区呈现总体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自然保护区内降水量,气温与变幅差异较大,可可西里、羌塘与阿尔金山的气温的平均值分别为1.9、15.4和6.0℃降水分别为261、141和107 mm/a。本研究利用SPEI揭示了保护区气候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温度降水的空间变异性,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
- 刘世梁赵海迪董世魁安南南苏旭坤张翔
-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
-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基于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容量估测被引量:10
- 2015年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的生态容量,并提出相应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根本途径。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栖息地需求,建立了植物生物量和NDVI的关系模型,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估测了适宜栖息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为三类野生动物提供的可食植物量,推算了适宜栖息地和整个保护区可以承载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1866.07、24035.51、24035.51 km^2,三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相互重叠,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基本相同;全保护区内,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分别提供了3944.91×10~4、3126.32×10~4、138.19×10~4、564.49×10~4kg可食植物量;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重叠程度及食物需求量分析,得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最大生态容量为野牦牛7951头/a、藏野驴6907头/a、藏羚羊27094只/a;结合三类野生动物对食物资源的占有率估计,得出阿尔金山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变幅为野牦牛3976—7156头/a,藏野驴3454—6216头/a、藏羚羊13547—24385只/a。根据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提出适当控制藏野驴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建议,以促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 董世魁武晓宇刘世梁苏旭坤吴娱石建斌李晓文张翔许东华翁晋
- 关键词:生态容量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
- 基于MaxEnt模型的三江源区草地濒危保护植物热点区识别被引量:37
- 2018年
- 三江源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是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分布区。但过去几十年中,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高寒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本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三江源区40种濒危保护植物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热点分布区。根据最大熵模型估计结果统计,目前三江源濒危保护植物的热点区面积89,438 km^2,主要分布于三江源东部和南部,其中濒危物种大于30种的最热点地区面积485 km^2,主要分布于囊谦县、玉树市、班玛县、久治县和河南县。未来在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最大熵模型模拟的三江源区草地濒危保护植物的热点区将向西北部扩大,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提升。然而,模型模拟还发现,在囊谦县、玉树市、班玛县、久治县和河南县等县市,均有濒危保护植物大于25种以上的热点区域未被重点保护区覆盖,总面积为4,423 km^2。这一区域被划分为可开展畜牧生产活动的一般保护区,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性较大,应予以更多关注与保护。
- 武晓宇董世魁董世魁刘世梁刘全儒张晓蕾张晓蕾苏旭坤冯憬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最大熵模型
- 克钦湖叶绿素a的高光谱定量模型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水中叶绿素a浓度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为了监测扎龙湿地克钦湖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利用高光谱地物光谱仪对克钦湖进行了现场光谱测量和同步采样分析,通过分析克钦湖水体反射光谱特征,利用一阶微分法、归一化反射率和反射率比值法分别建立了叶绿素a的遥感定量模型。结果表明:利用697nm一阶微分建立的线性模型,其R^2为0.703;利用归一化反射率建立的模型中,精度最高的是采用604nm反射率的线性模型,R^2为0.794;利用R_(703)/R_(677)反射比建立模型精度进一步提高,R^2为0.879。经过模型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来实现对克钦湖叶绿素a的定量估算,为今后进行克钦湖叶绿素a遥感反演提供了研究基础。
- 李苗臧淑英那晓东苏旭坤
- 关键词:叶绿素A反射率遥感技术
- 绥化市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为了定量了解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关系及其变化强度与剧烈程度,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运用ERDAS8.5和ARC/INFO9.2软件,以马尔柯夫空间概率模型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模型,利用绥化市31年(198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4期的空间数据(198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合成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通过图谱分析来了解绥化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地大幅度增加,其净增面积346.4km2,占研究区总面积超过13%,未利用地(滩地和沼泽地)面积急剧减少,净减少面积为440.9km2,沼泽地完全消失。草地面积略有增加,增加面积12.1km2,林地面积减少,减少面积为11.4km2。城市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为29.7km2。在过去的31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急剧上升,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快,本研究区中部的滩地与沼泽地变化最为剧烈。
- 苏旭坤臧淑英李苗那晓东赵文婧
- 关键词:地学信息图谱LUCC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IS-生态位模型的野牦牛栖息地辨识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厘定野牦牛的适宜栖息地并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面积最大的高适宜性栖息地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北部沿阿尔金山存在着一条高适宜性廊道,面积较小的高适宜性栖息地零星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积总和为1.81×1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8%。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上,应将所有的高适宜性栖息作为核心区;应将中适宜性栖息地及以高适宜性栖息地为中心周围5 km的缓冲地带作为缓冲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区域应作为实验区。
- 苏旭坤董世魁刘世梁刘颖慧石建斌吴娱张翔高峰许东华
- 关键词:野牦牛栖息地
- 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大型濒危野生动物监测的方法
- 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大型濒危野生动物监测的方法。首先选定自然保护区内亟待研究的大型濒危野生动物,确定该大型濒危野生动物聚集的区域。然后进行野外踏查并选取适合无人机起降的区域,划定航拍范围,以航拍面积最大化为原则制定航线。...
- 董世魁苏旭坤刘世梁
-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动态过程图谱分析
- 本研究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对象,以1980、1990、2000、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湿地七种用地类型,通过地学信息图谱模型,将四期研究区矢量数据...
- 苏旭坤
-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学信息图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