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华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热带印度洋气候模态的海洋动力学机制
- 杜岩黄刚王东晓郑小童邱云经志友王鑫胡开明张玉红程旭华齐义泉郑少军
- 该项目成果属于物理海洋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印度洋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海区之一,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深入研究和认识印度洋的海洋动力学特征和环境气候效应,不仅有助于满足中国对印度洋海上交通运输、...
- 关键词:
- 关键词:海洋动力学热带印度洋
- 南海中尺度过程时空变异特征的遥感研究
- 齐义泉毛庆文程旭华王卫强佟景全王静
- 该项目以多源卫星遥感获得的长期资料为基础,结合常规观测资料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南海的中尺度涡旋、次海盆尺度涡和上升流等为主的中尺度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能量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经验分析方法探讨南海主要中尺度现象与地形、风场和浮...
- 关键词:
- 关键词:卫星高度计
- 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8
- 2005年
- 以11a(1993—2003年)TOPEX/Poseidon、Jason和ERS1/2高度计的融合资料为基础,统计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结合QuikSCAT、ERS1/2风场资料初步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季风强迫是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冬季冷涡(气旋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和越南东南海域,而暖涡(反气旋涡)主要在18°N以北出现。春季暖涡在南海中部开始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夏季暖涡明显多于冷涡,暖涡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南和吕宋岛西北海域,而冷涡分布于越南以东和南海东北部。秋季冷涡主要分布在越南沿岸,暖涡则分布在南海东北部;11a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的时空分布变化也显示了南海中尺度涡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 程旭华齐义泉王卫强
- 关键词:高度计中尺度涡年际变化
- 南海18°N断面上的体积和热盐输运被引量:10
- 2012年
- 以2005—2008年4年中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所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南海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并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走航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进而计算出通过南海18°N断面1000m以浅的各站位以及断面上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结果表明,2005—2008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上的经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各站位经向地转流流速垂向分布和ADCP观测的大体一致。从卫星高度计获得的海面高度场可知,经向地转流流向的空间变化与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2005—2007年航次期间南海18°N断面上1000m以浅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均为南向输运,其3年的平均输运量分别为11.8Sv(1Sv=106m3.s 1)、0.38PW、418.8Gg.s 1;其年际间差别较大,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均为2005年最大,2006年次之,2007年最小。2008年110°—117°E之间1000m以浅总的海水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分别为7.3Sv、0.22PW、259.4Gg.s 1。
- 葛黎丽程旭华齐义泉王东晓
- 海平面变化及其对广东沿海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从观测得到的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的雪和冰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全球海平面1961~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1.8mm(1.3~2.3mm)(IPCC,2007),而广东沿海海平面近百年的上升速率为1.7mm/年(200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 程旭华
-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全球平均气温海平面上升气候系统
- 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全球中尺度涡的分布和传播特征被引量:36
- 2008年
- 利用将近12 a的融合高度计资料获得了全球海洋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中尺度涡在副热带海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反气旋涡和气旋涡的数目相当,但在某些海域它们的数目有很大不同;在40°S^60°N间,大多数涡的运动方向向西,然而在40°~60°S间约有70%的涡向东传播;对于西向传播的涡而言,纬向平均速度随纬度有明显的变化,在赤道附近的西向传播速度为13 cm/s,而在高纬度递减到不足1 cm/s,中尺度涡的传播表现出类似于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 程旭华齐义泉
- 关键词:中尺度涡高度计
- 夏季南海西部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年际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1998-2013年SeaWiFS和MODIS传感器的叶绿素浓度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季南海西部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年际变化规律。夏季,叶绿素及营养盐在海流的作用下离岸输送,从而在南海西部形成叶绿素浓度高值带,其分布与东向急流的流向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值带分布主要受13°N以南海域风场的调控,且滞后风场1周。当13°N以南海域受异常东北风(西南风)控制时,高值带位于其多年平均位置以北(南)。
- 古园园王静储小青程旭华
- 关键词:叶绿素年际变化风场
- 3~5月份东印度洋上层水文要素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调查船2010-2012年东印度洋3个航次的走航断面观测数据,分析了春季孟加拉湾南部和赤道东印度洋上层海洋的水文结构特征,同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和世界海洋图集2009(world ocean atlas 2009, WOA09)气候态温、盐资料,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海水经向地转输运的变化以及温跃层的波动。结果表明,在3-5月份,即印度洋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期间,赤道西风的爆发成为这一海域最关键的驱动力,将阿拉伯海的高盐水向东输运,使赤道纬向压强梯度力转为西向,减弱了赤道潜流并引起向北的经向地转输运。在孟加拉湾湾口,赤道的波动强迫导致了经向输运由南向转为北向,来自阿拉伯海的高盐水与孟加拉湾的低盐水在此汇集,形成了明显的盐度梯度;波动强迫还使得孟加拉湾湾口呈现出一个向西移动并减弱的气旋涡流场。在波动和表层盐度差异的影响下,湾口温跃层维持着向西下倾斜的状态,即使是在印度洋东岸海水堆积时,也没有显示出如赤道断面温跃层那般的大幅度加深。
- 林小刚齐义泉程旭华
- 关键词:东印度洋水文要素地转流温跃层
- 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了SeaWiFS传感器获取的近13年的逐月叶绿素浓度资料,得出南海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叶绿素浓度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4种典型的分布结构,而时间上以季节变化为主:EOF1呈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近海高、海盆区低的基本分布特征;EOF2显示出夏季越南沿岸激流形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存在,除显著的季节变化外,其时间序列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ENSO事件关系紧密;EOF3体现了南海叶绿素浓度随东北季风加强而升高的现象,其高值区分布于东北-西南向的海盆主轴以北,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形成一个极大值中心;另外,EOF4反映了叶绿素浓度较短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明显的三涡结构,与南海海面高度的三涡结构有极好的对应关系。
- 刘昕王静程旭华闫桐
- 关键词:叶绿素浓度海洋遥感EOF分析
- 南海上层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的遥感研究
- 本论文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海面高度异常的季节内-长周期变化特征、南海中尺度涡旋季节和年际变化、南海涡动能变化特征以及涡-平均流之间的能量转化特征,进而结合其它遥感资料、实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上述多尺度动力过程的机制...
- 程旭华
- 关键词:中尺度涡遥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