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洁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通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忍”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重庆“棒棒”城市生活心态的深度访谈被引量:11
- 2013年
- 在熟人社会,有关人际交往的"忍"往往与人情、面子、关系相关联,而在都市这样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与都市人的群际间冲突语境中的"忍"离不开成员对群体的身份归属问题。对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从业者的研究考察了"棒棒"在城市生活中面对排斥和不公正待遇时的应对心态,分析他们以忍受御气的工具性和策略性,揭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忍"这种消解人际冲突的心理平衡机制对于"棒棒"这样的都市底层群体的意义和内涵,一方面深化了"忍"的相关心态研究,另一方面提出并尝试以"忍"的视角来开展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的进路。
- 秦洁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重庆“散棒棒”的“领地感”与生存实践被引量:2
- 2012年
- 有关社会基层民众对地点、空间的体认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该研究取向在空间认知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特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判断事物边界的方式,探讨空间合法性获得的途径及其维护方式。对重庆"散棒棒"的"领地感"与生存实践的研究,从行动者的立场出发,透过行动者对生存空间的认知和判断,考察该群体选择、维护、打破和重构"领地"的方式和内容,发现个体在生存实践中受到固有文化和规范制约的同时,作为行动者又在策略性地对这些规范进行着重构,进而揭示实践中的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 秦洁
- 关键词:行动者非正式规则
- 事实的家与情感的家——基于对重庆“棒棒”的深度访谈被引量:4
- 2013年
- 农民工是中国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都市流动的产物。城乡空间的转换带来农民工实际居住地和居住模式的变迁,并在家庭关系和情感等方面出现新的特点。重庆"棒棒"这一农民工群体的家庭迁徙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他们在夫妻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呈现了融入都市过程中内隐的家庭观念和生活信念的现状,他们对"家"的情感构成该群体都市适应过程中一种意义追求的表达。
- 秦洁
- 关键词:情感农民工
- 都市感知: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1
- 2011年
- 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在这两大传统背后,都有一个与"心"相关的维度。人类学在原始心理、民族心理、国民性、人观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都市化迅猛推进的背景下,对处于都市适应过程中的特定人群的心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借鉴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感知"概念所提出的"都市感知"这一分析性概念,不仅对于都市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而且有益于拓展其研究路径。
- 秦洁
- 关键词:情感心态农民工
- 农民工的都市想象——基于对重庆“棒棒”入城动机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6
- 2013年
- "都市想象"是农民对作为"他者"的都市的"先入之见",着重于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对"他者"的想象。这一带有人类学意蕴的概念表明,农民工入城动机研究中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与经济理性同样不可忽视。通过考察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从业者入城前获取都市信息的来源,分析其乡土经验和城乡差异对其都市想象图景形成的影响,回答了基于乡土生活经验的和文化观念的都市想象如何构成入城动机的问题,探讨了乡土性在农民工流动决策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重庆"棒棒"此类农民工群体都市融入过程中的特殊性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秦洁
- 关键词:都市想象乡土性农民工
- “棒棒”的生计方式与就业空间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中国农民工以就业型迁徙为主,其中一部分在非正规经济中实现就业。对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业的考察,揭示了农民所固有的乡土社会的文化特质在零散人力搬运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表明该生计方式的特殊性与农民自身条件和需要之间、从业者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与特定生计方式之间、重庆当地市民的文化性格与从业者文化特质之间都存在密切关联,这些发现可为探讨重庆零散人力搬运就业空间和市场需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秦洁
- 关键词:生计方式非正规就业农民工乡土性
- 集体意向辨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关于集体意向的争论涉及两个问题:集体意向的性质是什么?拥有集体意向的主体是什么?前者可归结为集体意向的内容问题,后者可归结为集体意向的拥有状态问题,两者既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集体性意向的实在性和集体性意向的集体拥有状态的实在性将意向—行动的因果解释模型由个体推广到集体。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对于个体的随附性关系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从功能结构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不实在的;从功能意义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实在的。
- 秦洁陈晓平
- 关键词:实在性随附性
- 实践中的社会关系体研究——基于对“棒棒”群分类概念“坨”的解读被引量:1
- 2014年
- 重庆"棒棒"内部存在人群分类的意识,并采用"坨"这一术语加以区分。"坨"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发形成,具有认知成分和主观感受、态度的情绪成分。"坨"是一个以关系为纽带、兼具人伦和理性色彩的社会关系体。重庆"棒棒"以"坨"的形式存在和运行,这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实践过程。
- 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