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 作品数:101 被引量:768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军队“十五”重点课题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脊髓胶质细胞对针刺调控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通过预先椎管注射氟柠檬酸(FCA)抑制脊髓胶质细胞功能后,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调控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电活动及延髓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变化,以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针刺调控胃运动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糖尿病胃轻瘫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穴组(足三里组)、椎管注射FCA+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穴组(FCA组)和椎管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穴组(NS组),每组10只。模型制备采用腹腔注射5%四氧嘧啶和熟地灌胃诱导的方法。实验3周后记录各组动物胃电活动,并对各组动物延髓内fos和GFA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胃电平均频率和振幅明显降低。而足三里组和FCA组的平均频率和振幅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1);以足三里组升高的更明显,且与F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空白组,各实验组fos和GFAP阳性表达产物集中表达于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VSC)内,有明显的定位特点。其中以模型组的表达最高;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阳性fos数量明显减少,阳性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FCA组与足三里组比较,阳性fos数量和阳性GFAP表达均有所增加,且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注射FCA对针刺调控糖尿病大鼠胃运动功能有抑制作用,脊髓胶质细胞参与了针刺调控胃运动的作用。
- 秦明饶志仁王景杰杨琦赵曙光赵保民黄裕新
- 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胃电脊髓胶质细胞
- 电针足三里对直结肠扩张大鼠腰髓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针灸对各种疾病包括内脏疼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发现脊髓是针刺信号和机体伤害刺激信号的初级整合中枢。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后直结肠扩张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及腰髓Fos、OX42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脊髓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参与针刺调控内脏疼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
- 秦明黄裕新饶志仁杨琦王景杰段丽曹荣
- 关键词:脊髓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电针足三里直结肠腰髓内脏疼痛
- 乙酸致内脏痛大鼠孤束核及胸髓中P2X4受体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06年
- 本文探讨了乙酸致内脏痛模型大鼠孤束核及胸髓背角内P2X4受体表达的时程变化。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内脏痛10、30、60、90和180min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以及孤束核、胸髓背角浅层内P2X4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乙酸致内脏痛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典型的扭体行为,内脏痛指数在60、90和180min组最高,30min组其次,10min组最低,各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内脏痛组P2X4阳性产物在孤束核及胸髓背角浅层表达明显增高,产物呈绿色点状,见于细胞胞膜、突起、胞浆,其时程变化是10min出现表达,30min进一步增高,60min达到顶峰,90min开始下降,至180min进一步降低。此结果表明延髓孤束核及胸髓背角浅层内的P2X4受体在内脏伤害性刺激后表达增加,60min达到高峰。
- 秦明王景杰段丽曹荣饶志仁
- 关键词:内脏痛P2X4受体孤束核胸髓
- 结肠炎诱导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骶髓后连合核和丘脑板内核群中GFAP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因福尔马林引起的大鼠急性结肠炎刺激诱导的行为学变化及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e,DCN)和丘脑板内核群(thalamic intralaminar nuclei,IL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给大鼠乙状结肠注射5%的福尔马林100μL制作急性结肠炎引发内脏痛大鼠模型。采用痛行为学积分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急性结肠炎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急性结肠炎大鼠骶髓后连合核和丘脑板内核GFAP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急性结肠炎大鼠痛行为表现高峰为造模后60 min,90 min时减低程度显著。GFAP在骶髓后连合核的表达在造模形成后的45 min最为明显,在90 min明显降低。而在丘脑板内核的表达60 min最为明显,120 min明显降低。结论大鼠痛行为学的变化是由于急性炎症引起的内脏痛而导致,与疼痛变化密切相关的胶质细胞中GFAP在脊髓内反应早且明显,而在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的丘脑内的板内核群中变化相对较晚。
- 王景杰杨琦秦明王旭霞卢王张超黄裕新
- 关键词:结肠炎内脏痛GFAP
- 高湿热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湿热环境下大鼠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大鼠置于仿真模拟气候舱[干球温度(40.0±0.5)℃,相对湿度(60±5%)]内,120min后取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os和GFAP在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表达并计录各组动物的行为学反应。结果在高湿热环境下行为学上动物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前爪抓挠面部;120min组中有2只动物死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湿热刺激组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Fos和GFAP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体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参与了对高湿热刺激的反应及其调节过程。
- 秦明黄裕新王景杰段丽曹荣陈良为饶志仁
- 关键词: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下丘脑
- 甘珀酸对内脏痛大鼠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反应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甘珀酸后对福尔马林灌胃致内脏疼痛大鼠的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反应的影响。方法:经侧脑室注射缝隙连接阻断剂甘珀酸(carbenoxolone,CBX)后向大鼠胃内灌入2.5%福尔马林2ml诱发内脏疼痛,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VSC)内抗Fos蛋白(标记神经元)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的单一或双重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福尔马林灌胃后大鼠出现烦躁易激惹,呼吸变快,持续1h;而预先侧脑室注射CBX则动物疼痛行为学反应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福尔马林灌胃后大鼠VSC中的Fos免疫反应数目增强;大鼠预先侧脑室注射CBX后VSC中的Fos免疫反应数目明显减弱。结论:延髓VSC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参与福尔马林灌胃致内脏痛的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缝隙连接影响神经元对内脏痛的调节功能。
- 秦明饶志仁王景杰杨琦赵保民王旭霞黄裕新
-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甘珀酸内脏痛
- 腹腔医源性异物感染致降结肠穿孔一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患者女性,26岁,因左下腹痛伴发热15d入院。患者于50d前在当地某医院行剖宫产手术,术中顺利。术后1个月余出现左下腹隐痛,伴高热,在当地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入我院。患者食欲差,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9.5℃,血压16/10kPa。下腹有一长12cm横形手术瘢痕,腹软,左下腹触及一12cm×10cm包块,质软,有触痛,活动度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及。
- 秦明黄裕新杨琦王景杰赵曙光张少玲姜慧玲周会萍
- 关键词:医源性异物结肠穿孔腹腔左下腹痛下腹隐痛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118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于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复查,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完成治疗,9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余26例经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术后1年复查10例复发,复发率8.47%。术后17例(14.4%)出现胸骨后不适症状,9例(7.0%)出现胸骨后疼痛,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后缓解,3~7d症状消失;4例(3.1%)出现食管黏膜下气肿,自行吸收。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
- 刘震雄黄裕新闻勤生王景杰赵保民王旭霞秦明赵曙光杨琦张少玲
- 关键词:BARRETT食管内镜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介入治疗
- 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基础上,探讨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饮用DSS(Dextran sulfacte sodium)水溶液,建立UC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奥沙拉嗪治疗组(A组):2次/d奥沙拉嗪(Olsalazing)150 mg/kg灌胃;模型组(B组):UC模型大鼠每天饮用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每天饮用生理盐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肠内容物分泌型IgA(SIgA)含量。结果:DSS所致大鼠UC模型简单易行与人类病变相类似。模型组SIg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经奥沙拉嗪治疗后有明显回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关系。
- 王旭霞王景杰朱少君赵曙光秦明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SIGA
- 口服橄榄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口服橄榄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180例慢性便秘患者均分成3组。C组检查前一晚8点服用1500mL PEG溶液,检查当日早5点再服用1500mL PEG溶液;A组检查前一晚7点半口服橄榄油60mL和一块冰糖,后续同C组;B组检查前一晚服完PEG溶液后再口服橄榄油60mL和一块冰糖,后续同C组。记录服药后首次排便时间,入眠前排便次数,排便总次数,各部分结肠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及不良反应。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后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B组有1例在检查过程中因无法继续配合而终止检查,B组和C组各有1例在检查中降结肠发现巨大肿物而被剔除,最终A组60例、B组58例、C组59例纳入数据分析,3组间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指数及术前便秘评分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服药后首次排便时间A组为(2.25±2.32)h、B组为(2.43±2.39)h、C组为(3.36±2.79)h,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P=0.037),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眠前排便次数A组为(3.47±2.09)次、B组为(3.24±1.76)次、C组为(2.49±1.58)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P=0.011),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总次数A组为(7.20±2.67)次、B组为(6.81±2.31)次、C组为(5.64±2.22)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P=0.002),两两比较中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结肠评分、中段结肠评分及总评分方面,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侧结肠评分A组为(2.03±0.82)分、B组为(1.95±0.87)分、C组为(1.53±0.80)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
- 席筱厚张明鑫崔丽林强窦维佳赵曙光刘震雄王旭霞王景杰秦明
- 关键词:橄榄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慢性便秘肠道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