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申伟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腹膜透析
  • 2篇肾病
  • 2篇肾移植
  • 2篇终末期肾病
  • 2篇卧床
  • 2篇非卧床
  • 2篇腹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丢失
  • 1篇蛋白质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功能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炎性反应状态
  • 1篇肾病患者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申伟
  • 3篇余学清
  • 2篇毛海萍
  • 2篇吴培根
  • 2篇陈崴
  • 1篇黄锋先
  • 1篇何慧娟
  • 1篇张小丹
  • 1篇李广然
  • 1篇尹培达
  • 1篇董秀清
  • 1篇陈结慧
  • 1篇刘东红
  • 1篇魏昕
  • 1篇安欣
  • 1篇林建雄
  • 1篇王长希
  • 1篇胡丽琼
  • 1篇杨琼琼
  • 1篇刘庆华

传媒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患者尸体肾移植疗效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LN-ESRD)患者肾移植的时机、疗效及术后狼疮活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LN-ESRD患者,女性14例,男性2例。年龄20~47岁,平均34.4岁。术前、术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人/肾存活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10d内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3例(18.8%),用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前高血压10例,术后3个月后高血压7例,1例术后4个月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当时无狼疮活动(SLEDAI〈10分)。15例至今仍存活,存活时间3~156个月,平均80.3个月),其中有4例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1例重返透析治疗,3例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1例移植肾新发肾炎(病理检查为局灶、节段性硬化),伴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10例肾功能正常,其中1例出现少量蛋白尿。术前SLEDAI〈10分15例,SLEDAI〉10分1例(12分),术后6个月后均无狼疮活动(SLEDAI〈10分)。本组患者定期追踪复查SLEDAI〈10分。结论:肾移植是治疗LN-ESRD有效的方法。狼疮无活动时,肾移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率低。
吴培根申伟尹培达李广然王长希余学清
关键词:狼疮肾炎尸体肾移植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及其与动脉硬化和心脏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标志物水平与动脉硬化和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以27例慢性肾脏病(CKD)5期非透析患者及27例健康人为对照,对我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诊的67例CAPD患者进行微炎性反应状态的横断面调查与分析。收集相关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彩超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颈动脉硬化和心脏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ng/L)、IL-10(ng/L)及hs.CRP(mg/L)比较(中位数为0.698、0.277及0),CAPD患者(2.400、1.988及1.090)和CKD5期患者(1.515、1.958及1.345)均显著升高;颈动脉硬化(44.8%、33.3%比14.8%)和左心室肥厚(LVH,70.1%、81.5%比3.7%)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LMVI)和心脏功能综合指数(Tei,0.75±0.31、0.66±0.27比0.52±0.23)亦显著升高(P〈0.01)。但CAPD患者与CKD5期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SDS抑郁量表评分和脉压差是CAPD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IL-6与Tei指数呈正相关;IL-10与LVMI呈负相关,与心脏射血分数(EF)呈正相关。IL-6和原发性高血压病是CAPD患者Tei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KD5期非透析和CAPD患者存在微炎性反应状态,且与颈动脉硬化和心脏功能异常有关。IL-6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和Tei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结慧魏昕毛海萍刘庆华陈崴刘东红安欣申伟余学清
关键词:腹膜透析炎性反应动脉硬化
终末期肾病的治疗策略被引量:5
2007年
吴培根申伟
关键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生活质量
透出液蛋白丢失与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动脉硬化综合征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透出液蛋白丢失对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动脉硬化(MIA)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130例无明显水肿和活动性感染的CAPD患者进行横断面的研究。用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评估CAPD患者腹膜转运功能。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夜间留腹透出液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残余肾功能(rGFR)为24h尿尿素氮和尿肌酐清除的平均值。结果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PD透出液蛋白的丢失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夜间腹透液留腹的时间、血糖、4h透出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4hD/Pcr)及hs-CRP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204,P〈0.05;r=0.314,P〈0.01;r=0.265,P〈0.01;r=0.212,P〈0.05;r=0.401,P〈0.01和r:0.216,P〈0.05);与舒张压、血清白蛋白、透析液糖浓度及腹膜Kt/V呈负相关(分别为r=-0.209,P〈0.05;r=-0.123,P〈0.05;r=-0.271,P〈0.01;r=-0.212,P〈0.01)。总体上,透出液蛋白丢失量与IMT无相关,但患者rGFR小于1ml·min^-1·(1.73m2)^-1时,透出液蛋白丢失量与IMT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CAPD患者透出液蛋白的丢失与患者腹膜转运类型、营养不良和炎性反应状态密切相关。患者rGFR小于1ml·min^-1·(1.73m2)^-1时,透出液蛋白的丢失是颈动脉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申伟毛海萍黄锋先陈崴杨琼琼张小丹胡丽琼林建雄董秀清何慧娟余学清
关键词:腹膜透析蛋白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