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骞 作品数:12 被引量:3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卫生厅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的临床观察 2012年 目的评价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屈光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患者12例24只眼,配戴RGPCL。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后表面DIFF值、配适状况、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患者配戴RGPCL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矫正视力≥1.0以上12只眼(50.0%),矫正视力0.4~0.9 12只眼(50.0%)。配戴RGPCL 24个月后的矫正视力与初始戴RGPCL矫正视力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配戴RGPCL前比较,戴RGPCL 2年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配戴RGPCL前后角膜厚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配适良好,均无明显合并症发生。结论 RGPCL能够改善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是目前矫正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膨隆的有效方法。 黎新 王骞 邵毅 叶向彧 刘建和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 应用OCT对LASIK术后两种角膜瓣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评估飞秒激光和微型板层角膜刀所制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瓣厚度及边切角(side—cutangle)。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LASIK术患者58例(116只眼),其中使用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组32例(64只眼),使用Bausch Lomb ZyoptixXP板层角膜刀组26例(52只眼),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应用OCT及相关软件测量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瓣上14个点位厚度,及0°、90°、180°、270°四个角膜瓣边缘的边切角。结果飞秒激光组制作的角膜瓣中央厚度均值为(104.8±7.2)μm,Zyoptix XP微型角膜刀组均值为(115.4±19.5)μm。两种制瓣方式所制角膜瓣皆为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凹透镜。但飞秒激光组所制角膜瓣均匀性明显高于微型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飞秒激光组角膜瓣厚度偏差程度(实测值与预计值之差)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组(P〈0.05)。结论LASIK术中使用飞秒激光所制角膜瓣较ZyoptixXP机械板层角膜刀所制角膜瓣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角膜瓣均匀性更好。 郑林 王骞 揭黎明关键词: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眼前半段 角膜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只眼PR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厚度为(470.17±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22只眼(占61.1%),0.8以上31只眼(占86.1%),0.5以上36只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角膜瓣混浊0级29只眼(占80.6%),0.5级5只眼(占13.9%),1级2只眼(占5.5%)。结论 LASE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黎新 王骞 叶向彧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屈光回退 飞秒激光小切口微透镜取出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回顾分析本院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如何有效预防与处理。方法:对2015-01/12本院实施的799眼SMILE手术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其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类并发症。结果:选取患者中798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好,仅1眼术中扫描出现严重黑斑,改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过程中5例5眼(0.6%)患者发生失吸,11例17眼(2.1%)患者发生了不透明气泡层(OBL),术后BCVA无下降。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及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的发生率低,分别为0.3%和0.4%,未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角膜愈合良好。仅6例9眼(1.1%)于6mo后复查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其余患者SMILE术后3mo均获得1.0以上UCVA,达到术前BCVA。结论:SMILE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预防并及时正确处理各类并发症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力的关键。 林青鸿 郑林 王骞关键词:飞秒激光 并发症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比观察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5例(196只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4例(19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74±2.0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5°。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1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181只眼,92.3%)多于对照组(167只眼,85.6%);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2±0.20)D低于对照组(-0.34±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79只眼,40.3%)多于对照组(55只眼,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揭黎明 王骞 郑林关键词:虹膜识别 眼球旋转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实时虹膜识别在波前引导LASIK术中的应用价值 2013年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IJ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作为虹膜识别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I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等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识别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62眼,62.0%)多于对照组(48眼,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P〈0.05);虹膜识别组的平均散光(-0.19±0.24)D低于对照组(-0.30±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虹膜识别组彗差、三叶草像差均方根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31,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虹膜识别组略优于术前。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提高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视觉质量。 揭黎明 郑林 王骞关键词:虹膜识别 波前像差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0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1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83°±2.6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6眼(95.6%)多于对照组75眼(82.4%)(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9±0.23)D低于对照组(-0.45±0.31)D(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40眼(44.4%)多于对照组26眼(28.6%)(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揭黎明 王骞 郑林关键词:虹膜识别 眼球旋转 散光 角膜屈光术不同制瓣方式术后丝状角膜炎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角膜屈光手术不同制瓣方式术后丝状角膜炎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14360例28702只眼近视伴散光者行角膜屈光手术,其中11542例(23082只眼)行微型自动旋转式角膜板层刀(LASIK组)制瓣,516例(1030只眼)行飞秒激光Femt0-second laser(FS组)制瓣,2302例(4590只眼)行LASEK治疗,观察三组术后丝状角膜炎的发生情况,比较其发病率,发病者均予以及时去除丝状物及配戴日抛型角膜接触镜治疗。结果LASIK组、Fs组及LASEK组丝状角膜炎发病率分别为0.16%、0%、1.35%,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42,P〈0.05)。所有丝状角膜炎患者经过1-4d的治疗,均得到痊愈,无1例复发。结论飞秒激光制瓣比常规角膜板层刀及乙醇制瓣术后丝状角膜炎发病率低,采用去除丝状物、应用人工泪液联合配戴日抛型角膜接触镜等方法,可有效治疗术后丝状角膜炎。 黎新 王骞 董诺 郑林关键词: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丝状角膜炎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49例(95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49例(94眼)作为对照组,术中观察试验组眼球旋转情况及瞳孔中心移位,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波前像差、切削中心、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按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绝对值来计算,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03°±1.75°,瞳孔中心移位:X轴方向为(0.27±0.14)mm,Y轴方向(0.21±0.16)mm;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5.2°。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88眼)多于对照组(76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术后试验组的散光度(-0.21±0.23)D低于对照组(-0.35±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46眼)多于对照组(3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试验组切削中心位于0.2mm以内者为89眼(93.7%),对照组为76眼(80.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02,P<0.05)。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三阶慧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手术患者平卧后和手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及瞳孔中心移位,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能够降低术后彗差的增幅,提高视觉质量。 揭黎明 王骞 郑林 叶向彧关键词:虹膜识别 眼球旋转 波前像差 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性散光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准确性、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7例104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8例107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波前像差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61°±2.08°,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5°。术后6mo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96眼,92.3%)多于对照组(78眼,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8±0.26D)低于对照组(-0.44±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试验组无散光眼(49眼,47.1%)多于对照组(31眼,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彗差的增加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及瞳孔中心移位,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揭黎明 王骞 郑林关键词:虹膜识别 眼球旋转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