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 作品数:34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洛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研究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患者100例(100个颈动脉斑块),依据有无脑梗死情况分为有脑梗死组(n=50,50个颈动脉斑块)和无脑梗死组(n=50,50个颈动脉斑块)两组,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EI值、Ratio值及其相关性。结果 有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0级、1级、2级比例均低于无脑梗死组(P<0.05),3级、4级比例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EI值、Ratio值均显著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超声造影分级与EI值、Ratio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34,0.318,P<0.05),EI值与Ratio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6,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EI值、Ratio值呈正相关。
- 王瑞芳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脑梗死
- 子痫前期预测指标及症状前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0年
- 子痫前期(PPE)是妊娠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影响3%~5%的孕妇,在发展中国家孕妇PE的发病率高达10%,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和局部缺血。然而PE临床干预停滞于症状出现后的被动处理,往往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PE的标志物研究以及PE症状前预防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早期预测诊断子痫前期的标志物进展及子痫前期症状前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实现对子痫前期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 李园园田晓予杨雪程晓琳王瑞芳贾萌萌咸倩倩
- 关键词:子痫前期敏感性特异性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CI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患者进行2次HPV DN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和非感染组(未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不良嗜好、不良性行为、妊娠次数、术后用药情况、术后切缘碘试验或醋酸白试验结果;对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例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11例,感染发生率为18.33%。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不良嗜好、术后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的不良性行为发生率、术后切缘碘试验或醋酸白试验结果阳性率以及妊娠次数显著高(多)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良性行为、妊娠次数、术后切缘碘试验或醋酸白试验阳性是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良性生活、妊娠次数、术后切缘碘试验或醋酸白试验阳性是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可望降低感染的风险。
- 余娟娟王爱红王瑞芳周小燕田晓予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人乳头状瘤病毒
- 热疗联合放疗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究对子宫颈癌患者联合应用热疗与放疗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80例,通过随机摸球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对参照组予以放疗,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同时予以热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的近期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7.50%,与参照组的35.0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处于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同时予以放疗与热疗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且治疗安全性较佳,因此可以将联合疗法推广使用。
- 王瑞芳田晓予
- 关键词:热疗放疗子宫颈癌
- 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对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全部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行123例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1.5%(88/123)。共发现小肠病变67例(54.5%),胃内病变17例(13.8%),结肠内病变4例(3.3%)。检查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对具有不同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易被患者接受,对于胃肠道的体检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郑玉峰高磊郭虹王瑞芳曹蕾
- 关键词:胶囊内镜胃肠道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PH)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19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将采用麦角新碱治疗的10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97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后2h、产后24h出血量及止血时间,记录并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后2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且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麦角新碱,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PPH的效果更佳,其长期止血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 余娟娟王爱红王瑞芳周小燕田晓予
- 关键词: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麦角新碱
- 宫颈病变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与HPV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宫颈鳞癌(S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3K、Akt蛋白在80例SCC,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2例慢性宫颈炎症中的表达;治疗前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PV-DNA感染。结果 SCC组中PI3K、Akt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组和慢性宫颈炎症组(P<0.05),SCC中PI3K、Akt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PI3K、Akt在SCC中的表达存在相关关系(P<0 05);116例CIN和SCC中,PI3K-Akt在HPV阳性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 05)。结论 PI3K、Akt在S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 郭云鸿王瑞芳田晓予
- 关键词:宫颈肿瘤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索拉非尼对Hela细胞增殖及VEGFR-3和PDGFR-β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能否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抑制Hela细胞中VEGFR-3和PDGFR-β的表达。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检测索拉非尼作用于Hela细胞24h、48h、72h后细胞增殖率,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药物作用(1mg/L)48h后的凋亡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1mg/L、0.1mg/L、0.01mg/L)作用Hela细胞VEGFR-3和PDGFR-β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作用Hela细胞后,Hela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ela细胞的增殖率不断下降。药物作用后能观察到凋亡的Hela细胞,细胞核变小、固缩,荧光明显增强。正常Hela细胞中有VEGFR-3和PDGFR-β表达,索拉非尼作用后,Hela细胞绿色荧光明显减弱,VEGFR-3和PDGFR-β表达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索拉非尼能够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索拉非尼能够抑制Hela细胞VEGFR-3和PDGFR-β表达,可能降低Hela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
- 梁玲霞田晓予王瑞芳王盈王建刚席守民
- 关键词:索拉非尼宫颈癌HELA细胞VEGFR-3PDGFR-Β
- 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就诊的13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化疗方案与卵巢功能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月经变化及化疗致闭经(chemotherapy-induced amenorrhe CaIA)发生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有差异(P<0.05)。结论不同化疗方案对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有差异。
- 王瑞芳邓淼冯艳洁汪建光王爱红余娟娟田晓予
- 关键词:化学疗法乳腺癌卵巢功能闭经
- 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下黏膜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6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3例,两组用药前均采取调节免疫治疗、对症营养支持治疗、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1.0g/次,4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龙血竭散(1.0g)和柳氮磺胺吡啶片(1.0g)溶于150mL生理盐水行保留灌肠,1次/d,1疗程为4周,两组均持续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水平、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TNF-α、IL-10及IL-8,另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及IL-8均显著降低,IL-10得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水平、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降低程度相比于对照组,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较之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血竭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片局部保留灌肠治疗UC,可显著减轻其炎性反应,疗效显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郑玉峰王瑞芳郭虹
- 关键词:龙血竭柳氮磺胺吡啶片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