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作品数:98 被引量:33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流感病毒两种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构建依赖辅助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合成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vRNPs)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利用上述两系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EGFP)。方法将EGFP cDNA精确插入人RNA聚合酶I启动子和小鼠终止子序列之间,构建RNA POLI系统,此系统被克隆入pBluescript II sk(+),获得重组质粒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基于辅助病毒H1N1,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转染MDCK细胞,观察荧光。来源于甲型流感病毒H1N1分离株A/Puerto Rico/8/34的PB2、PB1、PA、NP 4个基因片段cDNA克隆入载体pcDNA3.1(+),获得pcDNA3.1-PB2、pcDNA3.1-PB1、pcDNA3.1-PA、pcDNA3.1-NP,将pBluescript II sk(+)-tI-EGFP-PIh与4个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观察荧光。结果所构建的载体均经菌液PCR及测序验证正确;两种转染体系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结论所构建的依赖辅助病毒和宿主细胞内合成vRNPs的反向遗传学系统均可使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连孟洋 王昕 彭博 武伟华 刘慧 董方圆 丁小满 房师松 郑青关键词:反向遗传学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稳定表达H1N1流感病毒RNPs的Hela细胞株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适用于物医学领域,提供了一种稳定表达H1N1流感病毒RNPs的Hela细胞株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Zeo-PB1、pcDNA3.1/Hygro-PB2、pcDNA3.1/Neo-P... 房师松 王昕 丁小满 张仁利文献传递 深圳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调查深圳市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探索无动物禽流感暴露史情况下的可能感染源,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荧光定量PCR、ELISA、RT-PCR和应急监测等方法进行调查、诊断。结果发现深圳市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确诊病例,无明确病死禽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无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未发现人-人传播证据。结论深圳市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属感染个案,非人传人的病例,感染来源可能与农贸市场环境有关。 马汉武 王昕 牟瑾 何建凡 程小雯 张顺祥关键词:人禽流感 流行病学 禽流感病毒 2003年深圳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4年 目的 了解深圳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 2 0 0 3年深圳市常住和流动人口中发生的SARS临床诊断、疑似和医学观察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 0 0 3年深圳市共发生 5 3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6 9例SARS疑似病例和 2 0 6例SARS医学观察病例 ,其中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发病率为 0 76 / 1 0万 ,死亡 4例 ,病死率为 7 5 5 %。分析 5 3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 ,结果显示全市 6区均发生病例 ;发病主要集中在 2月上旬和 3月下旬 ;男女性别比为 1∶0 6 6 ,2 0~ 3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 ,占 5 4 72 % ,职业分布以干部职员、学生病例为主 ,分别占2 4 5 %、2 0 8% ,无医护人员感染 ;1 9例患者有明确接触史 ,4 1例为散发病例。SARS临床诊断、疑似与医学观察三类病例的发病时间、职业分布、住院时间分布并不相同。结论 深圳市SARS发病以散发为主 ,及早采取集中定点收治病例 。 王昕 张顺祥 谢旭 张小岚 梁华坚 陈俐芳 张欣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 1994-2006年深圳市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HAl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初步了解深圳市B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变异规律。方法选取深圳市1994--2006共13年间分离的50株B型流感毒株,通过RT-PCR将其HAl基因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解析,然后,通过MEGA等软件对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1994--2006年间深圳市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分为Yamagata和Victoria两个亚系,两系的毒株分别是不同年份的主要流行株。两个亚系的HAl分子具有1个糖基化位点的差异,在4个抗原决定簇区域也分布有多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结论1994--2006年间深圳市B型流感病毒的两个亚系分别在不同年份主导流行,但变异均比较缓慢。 吴春利 程小雯 吕星 房师松 王昕关键词:B型流感病毒 系统进化 分子变异 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我市所辖4个区设25个点采用笼日法布笼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肺抗原。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为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4种鼠形动物中,除板齿鼠外,其余3种均发现携带HV或感染,带毒鼠全部为成鼠。褐家鼠占捕获鼠形动物的87.50%,为本市优势鼠种,其HV感染率和带毒率分别为18.20%和10.97%,臭鼩鼱占4.4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11.76%,黄胸鼠占8.0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2.94%。鼠血清平均HV感染率为16.78%,鼠肺平均带毒率为10.38%,平均带病毒指数为0.09。福田区鼠HV感染率、带毒率最高,分别为32.41%和20.69%,带毒指数达0.14。不同生境中旧居民区、菜市场及餐饮类场所鼠带毒指数较高,分别为0.13、0.11、0.11。结论深圳市广泛存在家鼠型HFRS疫源地,呈增强趋势,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 张小岚 马汉武 谢旭 刘建军 王昕 梁焯南 牟瑾 王敬忠 吕秋莹 李媛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疫源地 深圳市2013-2015年流感样病例时空聚集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分析2013-2015年深圳市流感流行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往后深圳市流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2013-2015年哨点医院(学校)上报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采用回顾性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探讨流感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3-2015年深圳市0~14岁年龄组ILI数占比较高,构成比为73.20%;流感全年有两个高峰,出现在3~7月和12月~次年2月;运用时空聚集性分析可探测出深圳市ILI发病聚集情况,聚集时间与描述性分析的ILI发病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结论深圳的流感活动在夏季和冬季表现活跃,0~岁年龄组是ILI主要人群。利用ILI资料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能够及时探测疾病异常聚集,对流感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黄智峰 刘晓剑 李烨 蔡云鹏 杨玉洁 王昕 吴永胜 邹宇华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 甲型H1N1病毒感染BEAS-2B细胞差异蛋白的初步研究 2013年 目的通过建立2009H1N1流感病毒感染BEAS-2B(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模型,探讨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蛋白质差异变化,为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00 TCID50 2009H1N1(D、S、O)流感病毒感染BEAS-2B细胞12、24、48、72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Image MasterTM 2D Platinum Software 7.0软件分析图像,对有差异的蛋白酶解,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结果质谱共鉴定出包括蛋白酶体α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前纤维蛋白1(profilin-1)、α-2干扰素等13个差异蛋白。结论 13个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过程。 张红宇 房师松 王婷 王昕 吕星关键词:BEAS-2B细胞 双向电泳 差异蛋白 2009—2013年深圳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和防控措施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为今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大流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重点回顾分析2009年采取的防控策略。结果 2009年5月28日深圳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病例,2009年报告1 98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病率为22.42/10万,重症病例155例,死亡5例,发病率、报告病例数、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均居5年的首位。2009年深圳市经历了疫情输入、扩散、流行高峰期,2010—2013年处于流行后期。5年累计报告病例中5-1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63.41%),学生占55.71%。2009—2013年全市累计报告291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占92.78%(270/291)。疫情发生报告时间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为0.598,P〈0.05)。结论该市应建立流感的全面监测系统,对重点场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根据疫情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防控疫情。在流感大流行应对的实战中积累经验,并推动疾病防控体系的发展。 孔东锋 张振 秦彦珉 唐秀娟 梅树江 谢旭 房师松 王昕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疫情特征 输入性福寿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的潜能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感染性差异,阐述输入性福寿螺在中国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的潜能。方法生态学调查比较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生存环境的差异及其在中国目前的地理分布,采集不同地理环境下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分析自然环境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同时观察自然环境下野生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感染阴性的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观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在实验室的感染差异。结果对调查点发现的螺类检查发现,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均低于褐云玛瑙螺,发现螺重与螺感染度呈正相关,大于20 g福寿螺平均感染度高于20 g以下的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螺孳生地捕获三种鼠,解剖检查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为9.24%(22/238),褐家鼠的感染率高于黄胸鼠(P<0.05),并且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5);两种螺类在实验室人工感染条件下感染率和感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自然和实验室条件下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感染率表现不同。福寿螺在我国适生环境广泛,长江以南均有分布,具备将广州管圆线虫从华南地区扩散到长江以南的潜能,福寿螺的扩散可导致我国广州管圆线虫流行区域的扩大。 黄达娜 黄亚兰 阳帆 房师松 吴春利 武伟华 张晓敏 彭博 王昕 唐屹君 张仁利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 福寿螺 褐云玛瑙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