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乃双

作品数:71 被引量:28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3篇水利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8篇黄河
  • 13篇调沙
  • 13篇调水调沙
  • 11篇黄河口
  • 10篇输运
  • 8篇永乐
  • 7篇泥沙
  • 7篇黄河三角洲
  • 7篇沉积物
  • 5篇黄河调水调沙
  • 5篇沉积物输运
  • 4篇异重流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入海
  • 4篇泥沙输运
  • 3篇淡水
  • 3篇地貌
  • 3篇悬浮体
  • 3篇有机碳
  • 3篇沙量

机构

  • 7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3篇青岛海洋地质...
  • 9篇教育部
  • 5篇黄河水利委员...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黄河水利科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南方科技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71篇毕乃双
  • 45篇王厚杰
  • 28篇吴晓
  • 20篇杨作升
  • 12篇张勇
  • 8篇范德江
  • 6篇姚鹏
  • 5篇陈洪举
  • 4篇刘光兴
  • 4篇韩宗珠
  • 3篇孙晓霞
  • 3篇刘瑞志
  • 3篇童思友
  • 3篇王开荣
  • 3篇胡利民
  • 3篇田元
  • 3篇宋振杰
  • 3篇袁萍
  • 2篇谷源泽
  • 2篇刘京鹏

传媒

  • 18篇海洋地质与第...
  • 10篇海洋地质前沿
  • 5篇海洋与湖沼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湖沼通报...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人民黄河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高教学刊
  • 1篇第十届中国河...
  • 1篇第四届全国沉...

年份

  • 7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10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都呈阶段性变化但表现出差异性,O3和M2自1976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出现粗化,而距离现行河口较近的B63则变细之后粒度粗化,在沉积物的上段C/N和δ13C的变化都反映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加。黄河1976年改道使三角洲北部和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发生改变,O3和M2受再悬浮泥沙的影响粒度变粗,废弃三角洲叶瓣再悬浮泥沙对研究区的供给量增加,导致O3和M2接受更多陆源有机质的供给。而B63受到更多较细粒黄河入海泥沙影响,粒度变细,陆源有机质输入也增加。黄河入海水沙的阶段性递减和调水调沙工程导致输运至研究区的细粒物质减少,使岩心B63沉积物上段层位的粒度变粗。
范勇勇毕乃双李云海王厚杰张勇徐丛亮杨作升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一种基于断面高程数据的河道冲淤计算方法--曲线正交网格地形法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应用河道固定断面高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曲线正交网格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进行河道冲淤定量计算的普适方法。应用1991—2012年黄河孙口-艾山河段河道断面高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应用本文方法、断面法和基于矩形网格的网格地形法计算了孙口-艾山河段的冲淤演化,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研究区河道冲淤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冲淤量差异较大。断面法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其计算误差主要源于未考虑河道宽度变化和断面方位与河道夹角的变化。基于矩形网格建模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主要由于现有断面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计算网格对于弯曲河道的控制不足,进而导致河道高程插值失真。本文方法考虑了河道河势与河长变化,计算网格与河道边界拟合较好,优化了河道高程插值方法,降低了断面方位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能够准确的计算河道的冲淤通量。
孙中强谷硕王厚杰杨作升杨作升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海洋类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年
结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普通地质学”的建设实践,从教学内容、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及课程建设特色和创新点等方面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该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加和强化海洋特色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有力提高了海洋特色地质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质量,对海洋类高校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来志庆赵广涛毕乃双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海洋特色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开展的水体环境要素的综合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溶解氧、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度和海流等数据,研究了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乐龙洞在水深10 m以下区域与外海无大规模连通;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存在多个跃层,分别位于水深3,10,50和80~110 m附近水深,其中以50 m水深附近跃层最强,155 m以下区域水文要素几无变化.叶绿素a垂向分布表现为多峰特征,在10~20 m附近存在一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区.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含量快速降低,在水深90 m附近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大值,而后叶绿素a快速降低.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复杂,表层最高可达7 mg/L,在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水深附近浓度快速降低,并在水深90 m附近降为0,即无氧状态.水体浊度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即在水深10~20和90 m附近存在浊度高值区.龙洞内悬浮颗粒物主要有两个粒径组分,分别为145~500μm的粗颗粒组分和5.28~38.55μm的细颗粒组分,其中以粗颗粒组分为主.龙洞80 m以上和其下水体性质差异显著,表明其来源不同.80 m以上水体温度、盐度跃层主要为日变和季节性跃层,80~110 m为永久性跃层.跃层处密度的显著差异,导致水体垂向对流受限并富集悬浮颗粒物,是导致溶氧浓度快速降低的主控因素.80 m以下水体与其上水体几无交换,加之有机颗粒物的氧化与分解,形成无氧状态.悬浮细颗粒组分体积浓度控制水体浊度变化,推测细颗粒应主要为矿物及岩石碎屑,粗颗粒应主要为藻类和海洋雪花等.
毕乃双傅亮陈洪举陈洪举刘瑞志刘庆庆刘庆庆林岿璇姚鹏
关键词:垂向分布影响因素
黄河清水沟废弃河口冲淤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黄河于1996年人工改汊至清8入海是导致清水沟废弃河口岸线蚀退和海底侵蚀冲刷的主要诱因。但目前有关清水沟废弃河口海底冲淤演化对黄河人工改道的响应的认识尚有不足。因此,利用现代黄河三角洲毗邻海域多年的水深资料和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分析了清水沟(废弃)河口在1996—2015年的岸线变化及冲淤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黄河清水沟废弃河口沙嘴两侧蚀退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黄河改道初期(1996—2002年),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较快,年均冲刷速率约为0.03~0.05 km^(3)/a;2002—2007年,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大幅降低至约0.02 km^(3)/a;2007—2010年,随着黄河口位置再次向北迁移,研究区海底年均冲刷速率增大至约0.026 km^(3)/a;2010—2015年,研究区海底年均冲刷速率减缓至约0.01 km^(3)/a,远小于1996—2002年黄河改道初期时的水平。同时,基于Delft3D模式构建了黄河三角洲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模型,定量研究了清水沟废弃河口潮流与冬季波浪变化对海底冲淤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和潮流在河口侵蚀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潮流与波浪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形成的高底剪切应力区是使得该区域形成侵蚀中心的主要原因。清水沟废弃河口岸线不断向陆方向蚀退以及侵蚀冲刷所造成的研究区整体水深增加使得潮流与波浪对海底的侵蚀冲刷作用逐渐减弱,最终使得近年来研究区海底冲刷速率不断减缓。另外,波浪在河口近岸区形成的高底剪切应力是造成河嘴两侧叶瓣差异侵蚀和近岸区形成侵蚀中心的主要动力机制。同时,潮流、波浪与海底冲淤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该区域冲淤演化模式有着重要影响。
王世雄范勇勇刘猛吴晓王厚杰毕乃双
黄河三角洲叶瓣夏季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沉积效应
受船载观测条件的限制,目前基于实测资料关于黄河口海域沉积物的输运过程、扩散路径和机制的研究仍仅限于平静海况条件下,对于大风条件下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对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仍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2017年7月31日-8月7日在黄...
纪金龙毕乃双王厚杰刘猛刘琳
关键词:大风天气沉积物输运
黄河低流量入海期间黄河三角洲南部海域的悬浮泥沙扩散
黄河口入海悬浮泥沙的一部分在平行海岸的南向涨潮流作用下,被带到三角洲南部海域。本文根据2003年8月黄河低流量期间莱州湾海域北东向断面的5船同步观测取得的温度、盐度、海流、泥沙和水深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悬浮泥沙的输移与扩散...
毕乃双杨作升王厚杰
关键词:黄河口悬浮泥沙泥沙扩散
文献传递
黄河河口异重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快速响应
河口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多发生在输沙量极高或流域频受台风、地震影响的河流河口,观测资料较少,因而缺乏对其过程与机制的理解。由于极高的泥沙输入,黄河口是研究河口异重流的典型区域,1985的中美联合调查...
王厚杰毕乃双王燕杨作升
关键词:环境效应
文献传递
一种近海海洋沉积物采样装置
本发明属于海洋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近海海洋沉积物采样装置,现有技术的采样装置在同一区域进行多点采样时,需要多次将采样装置潜入海底重复采样,由于多次移动采样装置容易导致海底沉积物出现移动,从而降低采样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吴振王厚杰毕乃双刘明吴晓
海洋地质海上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被引量:7
2021年
海洋地质海上实践教学受船时和成本的影响显著,导致国内高校海上实践教学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亟须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海洋地质海上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平台。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海上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的构建思路、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以及建设成效。该系统采用C/S和B/S并存的模式,应用Unity开发平台,构建了模块化的集管理和教学为一体的虚拟仿真系统。系统虚拟仿真了海洋地质海上调查的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模式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可熟练掌握海洋地质海上调查的规范、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作为野外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可显著降低实习成本,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并可为其他高校海洋地质相关实践教学提供示范。
毕乃双王厚杰童思友韩宗珠徐秀刚丁咚张军李安龙吴晓
关键词:海洋地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