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勇

作品数:30 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省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献血
  • 11篇献血者
  • 10篇无偿
  • 10篇无偿献血
  • 8篇血液
  • 8篇无偿献血者
  • 7篇病毒
  • 5篇隐匿性
  • 5篇核酸
  • 5篇核酸检测
  • 5篇病毒感染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3篇血站
  • 3篇隐匿
  • 3篇隐匿性乙型肝...
  • 3篇献血人群
  • 3篇ALT
  • 2篇血型

机构

  • 30篇陕西省血液中...
  • 2篇河南省红十字...
  • 2篇江苏省血液中...
  • 2篇北京市红十字...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重庆市血液中...
  • 2篇乌鲁木齐市血...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成都市血液中...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 1篇淮安市中心血...
  • 1篇洛阳市中心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南京红十字血...
  • 1篇云南昆明血液...
  • 1篇长沙血液中心
  • 1篇海南省血液中...
  • 1篇河北省血液中...
  • 1篇黑龙江省血液...
  • 1篇辽宁省血液中...

作者

  • 30篇段勇
  • 12篇叶世辉
  • 9篇景媛媛
  • 9篇郭燕
  • 8篇蔡斌
  • 6篇郭逸
  • 5篇李锦
  • 4篇张文娟
  • 3篇冯娜
  • 2篇周贵珍
  • 2篇王俊平
  • 2篇李玉军
  • 2篇徐华
  • 2篇李明霞
  • 2篇贺晨
  • 2篇杨青
  • 1篇刘胡敏
  • 1篇黄霞
  • 1篇左琴琴
  • 1篇李丽

传媒

  • 7篇中国输血杂志
  • 6篇现代检验医学...
  • 4篇临床输血与检...
  • 2篇2014中国...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争鸣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板法检测Rh(D)血型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使用微板法检测Rh(D)血型 ,以便能够快速、准确的检出Rh(D)阴性血型。方法 :通过加样、孵育、离心、悬浮、静置、判读等步骤 ,完成用微板法对Rh(D)血型的检测。结果 :对微板法和纸片法检测Rh(D)血型的平行对照实验 ,说明微板法和纸片法之间没有差异 ,并且微板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和重复性都符合要求。结论 :使用微板法完全可以替代纸片法检测Rh(D)血型 。
段勇周贵珍于莉萍
关键词:微板法RH(D)血型酶标仪
2009~2013年陕西省采供血机构血液检验室间质评回顾分析
段勇蔡斌王俊平叶世辉
青年献血人群HBV/OBI感染者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者外周血中IL-10的表达水平.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陕西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年龄范围在20~40岁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选择HBsAg阳性标本作为HBV组;选择HBsAg阴性/HBV DNA阳性,同时经随访排除窗口期的血液标本作为OBI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8例OBI感染者,37例HBV感染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BI组血清IL-10含量为21.9±0.7 pg/ml,显著低于HBV组40.4±10.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2,P=0.047);OBI组、HBV组血清中ALT含量分别为18.3±1.3 U/L和18.4±1.5 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1,P=0.992).根据ALT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将HBV组和OBI组献血者分为ALT≤20U/L和20 U/L<ALT≤40 U/L两组,比较两组间IL-10表达水平的高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87,P=0.056;F=1.34,P=0.25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OBI组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r=0.331,P=0.02,2-tailed),HBV组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亦呈正相关性(r=0.322,P=0.05,2-tailed);HBeAb与HBcAb阳性的OBI组IL-10表达水平(22.3±0.55 pg/ml)低于相同模式的HBV组(84.3±17.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74,P=0.018),其余各组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0在OBI持续感染中表达水平下调,可能参与OBI的发病机制,其含量变化与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性,与HBeAb和HBcAb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景媛媛李锦段勇蔡斌叶世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S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和血清型,并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38份HBsAb阳性OBI血清样本中,11份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其中8份测序成功。C基因型5份,其中1份为血清型adw,4份为血清型adr;B基因型3份,全部为血清型adw。OBI毒株PreS-S区,PreS-S免疫反应区以及亲水区(MHR)氨基酸变异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野毒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vs 0.8%,X^2=40.23,3.2%vs0.3%,X^2=52.13;3.6%vs 0.6%,X^2=10.25,均P<0.01),"α"抗原决定簇检测到I126T,Q129R,M133T,F134I,D1.44E,G145K突变。C基因型PreS-S区氨基酸变异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 1.2%,X^2=15.98,P<0.01);而其MHR,"α"抗原决定簇以及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突变率虽均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7%vs 1.7%,X^2=2.96;3.6%vs 2.9%,X^2=0.25;4.1%vs 2.3%,X^2=3.59,均P>0.05)。结论 OBI毒株PreS-S区,尤其是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发生较多变异,可能改变了病毒的免疫原性,造成免疫逃逸,从而导致HBsAbP阳性OBI发生。
郭燕蔡斌段勇景媛媛白珉现红斌巩晗实
HBsAg ELISA+/HBV DNA NAT-献血者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 ELISA检测结果与HBV DN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陕西省血液中心HBsAg ELISA+/HBV DNA NAT-(ELISA+/NAT-)标本共计71份,对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同时复检巢式PCR扩增HBV S区和C区基因片段。结果 双ELISA+/NAT-标本(n=30)巢式PCR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ELISA+/NAT-标本(n=41)(60%vs 24.40%,P<0.05)。前者献血者100%为初次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100%,血清学模式以1、4、5此3项阳性(80%)为主;后者献血者中31.7%为重复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仅为19.51%,血清学模式以单2项阳性(43.90%)和全阴(36.58%)为主。结论 单ELISA+结果存在较多假阳性,导致不必要的血液报废;而NAT-标本可能存在低水平的HBV DNA,产生漏检风险。建议针对单HBsAg ELISA+/NAT-献血者,采用多套系统多种方法追溯检测,提高献血者HBV筛查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景媛媛范云郭燕张文娟段勇冯娜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无偿献血者巢式PCR
罗氏COBAS s 201核酸检测系统在应用中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郭逸王笑俠景冰飞段勇
陕西省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了解陕西省献血人群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CI)情况及病毒生物学特性。方法 收集2019年7~9月合格献血者血样112份,ALT单项不合格血样117份(ALT>50 U/L),HBsAg阳性血样46份,抗-HCV阳性血样75份,分离所有血样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提取总RNA,逆转录巢式PCR法(RT-Nested-PCR)扩增PBMCs中HCV RNA 5’非编码区,检测献血人群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RT-Nested-PCR法扩增HCV RNA阳性标本core/E2区,确定HCV基因型和亚型。结果 抗-HCV阳性血样检出OCI 2份(2.67%,2/75), ALT不合格标本检出OCI 1份(0.85%,1/117),基因型均为HCV 1b;合格献血者和HBsAg阳性献血者均未检出OCI。结论 陕西省献血人群存在OCI,ALT筛查对献血人群OCI检出可能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郭燕贺晨赵晓华段勇徐华王文张国权李锦
关键词:献血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
LncRNA SNHG9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中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SNHG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符合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标准的正常机采血小板32份,保存于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在不同储存时间(1、3、5、7、9 d)通过外观、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残留量计数、白细胞残余量计数、pH值及细菌培养检测血小板质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HG9在同一机采血小板样本不同储存时间的表达量,分析其对血小板储存损伤(PSL)的影响及意义。结果在第1、3、5、7、9天SNHG9表达量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数据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H=93.0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天数之间SNHG9表达量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第1天与第3天校正后的P值是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和第5天,第1天和第7天,第1天和第9天校正后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5天(P=0.031),第3天和第7天,第3天和第9天(P<0.001)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于临床治疗的正常机采血小板伴随储存时间延长,第5、7、9天样本中SNHG9表达量比第1天明显增高,SNHG9对血小板储存条件敏感,有可能成为PSL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
张文娟段勇纪玉强冯娜兰静景媛媛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长链非编码RNA
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西安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9
2014年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分析在西安地区献血者中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Roche cobas s 201核酸检测系统,对经两遍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的175 268份标本和1 043份单试剂不合格的标本,采用6人份混样池(pool)法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 3项联合NAT筛查,对检出有反应性的pool进行拆分,拆分阳性的标本进行鉴别试验。结果 ELISA检测阴性的175 268份标本共检测了29286个pool,发现195个反应性pool,pool阳性反应性率为0.67%,拆分结果为阳性的标本116例,阳性率为0.066%,经鉴别呈HBV DNA阳性81例,35例结果不确定,所有标本中无HCV RNA和HIV RNA的检出。ELISA3项检测单试剂不合格的1 043份标本,核酸检测发现有7例为HBV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0.67%。结论 NAT检测能在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到核酸有反应性的标本,有效缩短血液病毒的"窗口期",减少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发生,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
段勇郭逸叶世辉
关键词:核酸检测血液筛查血液安全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郭燕蔡斌段勇景媛媛白珉巩晗实叶世辉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核酸检测技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