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刚
- 作品数:31 被引量:169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波谱成像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针刺治疗效果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采用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n=27)、模型组(n=27)、假手术组(n=6),针刺组和模型组再按MRI检查时段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9只):24 h亚组、3 d亚组和7 d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构建MCAO模型,在造模后行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测,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MCAO模型7 d亚组的大鼠栓塞区T2WI高信号范围较24 h亚组和3d亚组有缩小趋势,假手术组T2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1H-MRS检测结果表明,针刺3 d亚组和针刺7 d亚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较模型组明显升高(31.43±2.88)比(25.90±3.48,60.84±2.76比54.31±1.40;P均<0.05),乳酸(lactate,Lac)明显降低(58.82±3.78比65.15±3.58,50.22±4.33比55.46±4.06;P均<0.05),而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检查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处理对MCAO大鼠梗死灶的干预作用,是研究脑梗死针刺治疗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 李欢欢黄丙仓许晓岚武刚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针刺
-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定量研究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 h、6 h、24 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 6 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 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 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 李欢欢黄丙仓弋春燕武刚张宏艳蒋伟杨晓丹
-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 脂肪抑制技术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4年
- 张蕾杨振燕吴元佐戴国晨武刚
- 关键词:脂肪抑制技术骨肉瘤
- 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X线平片、CT、MRI对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结合手术病理对照 ,其主要影像表现为 ,囊性和浸溶性骨质破坏 5 4例 (10 0 % ) ;骨髓侵犯 5 2例 (96.3 % ) ;骨骺板或关节破坏 2 5例 (4 6.3 % ) ;骨膜反应 45例(83 .3 % ) ;多呈不规则、中断或三角状 45例 (83 .3 % ) ;异常新生骨或瘤软骨 2 8例 (5 1.9% ) ;软组织肿块 5 1例 (94.4% )。结论 X线平片、CT、MRI三者结合对骨肿瘤的术前正确判断有很大价值。
- 杨振燕吴元佐张蕾武刚
- 关键词:恶性肿瘤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骨骼肿瘤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摄片、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运用schatzker法进行分类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所有三维重建图像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术中所见一致,它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为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武刚郑少强杨振燕苏平
- 关键词: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胫骨骨折三维重建
- MR化学位移成像对血液病骨髓监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与血液病治疗中骨髓的细胞构成变化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35例确诊的恶性血液病病人通过MR化学位移成像及髂嵴穿刺活捡进行对照分析,测定骨髓化学位移率(CSR)、细胞构成变化和肿瘤浸润分数(TF)。同期30例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进行了髂骨的化学位移成像及CSR测定,对血液病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定量均值计算及相关分析。结果:血液病组CSR为0.696±0.236,对照组CSR为0.422±0.159,血液病组与对照组间CS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细胞构成比和不同TF的骨髓CSR组间差异显著(P<0.001)。Kendall等级相关提示CSR与细胞构成比、TF呈明显相关(P<0.01)。结论:MR化学位移成像能够监测血液病治疗后骨髓细胞构成的变化以及是否仍然存在肿瘤浸润。
- 武刚张蕾丁小龙杨振燕
- 关键词:血液病骨髓细胞构成
- 脂肪抑制技术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 张蕾杨振燕吴元佐戴国晨武刚
- 文献传递
- 3D TOF MRA与3D 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与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50例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剂Gd-DTPA,0.2mmol/kg,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采用3DCE-MRA法显示下肢动脉直观清晰,发现18例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而TOF法却显示有34例动脉狭窄或连续性中断,并且对病变程度有明显"过高评估"。CE-MRA显示胫腓动脉明显优于TOF法。结论3DCE-MRA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武刚戴工华
- 关键词:血管成像下肢血管
- 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ISCM)MRI表现及其同髓内常见肿瘤的鉴别要点,提高对脊髓内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ISCM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确诊[平均发病年龄(46.4±2.8)岁],6例为多发病灶:颈、胸髓、圆锥、马尾均可多节段发生;5例为单发病灶:3例位于圆锥,1例位于颈髓,1例位于颈髓、延髓交界部。MR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可表现为斑片状、环形、斑点状及结节状强化,伴随征象包括脊髓增粗、周围水肿、脊髓空洞等。结论MRI能较好地显示ISCM的内部结构及信号特点、明确肿瘤的范围及进展情况,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缺乏明确特征表现,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 张静王培军袁小东唐俊军武刚王国良
- 关键词:脊髓肿瘤磁共振成像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可存活区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 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 黄丙仓李欢欢许晓岚弋春燕陈杰武刚郑海宁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