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涛
- 作品数:80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8年
-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_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
- 梁春涛黄焱羚王朝亮刘志强杨宜海吴晶何富君
- 关键词:地震空区接收函数微震监测地震活动性
- 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
- 梁春涛余洋洋杨宜海
- 球坐标系下试射法三维射线追踪
- <正>射线追踪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波场近似计算方法.试射法射线追踪是对由源发出的一束射线的出射角进行调整,找出最接近接收点的一条射线作为地震波传播路径,计算其走时.在所有的方法中试射法具有计算精确和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于运用高...
- 梁春涛罗显松朱介寿曹家敏
- 文献传递
- 东亚及邻区地幔体波层析成像
- 近年来,用地震学的方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迅猛发展。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多 参数,多震相的地震波层析成像广泛开展。虽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 的探索,但多局限在局部的上地幔以上结构的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 梁春涛
- 文献传递
- 压裂微震监测中的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 <正>在压裂微地震监测中,微震信号信噪比往往很低,以至于其初动及波形很难识别。压裂地面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上千个检波器。在监测系统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基于震源扫描的信号叠加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这些地震事件。和震源空间相比,震...
- 梁春涛余洋洋巫芙蓉尹陈
- 关键词:压裂作业微地震监测震源机制震源位置
- 文献传递
- 用噪声反演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地壳结构
-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构造带之一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始于55Ma前印度板块同亚欧板块的陆-陆碰撞作用形成了平均约5000米高的世界屋脊。而位于阿尔卑斯-印支特提斯构造域东段与华南板块交汇区的青藏高原东缘更是...
- 花茜梁春涛苏金蓉
- 关键词:安宁河断裂带中下地壳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反演研究
-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的震源机制研究
- 芦山地震距汶川地震仅相隔5年时间,是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灾害性地震事件。芦山地震以后,通过震源机制研究了芦山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区域应力状态。为了对比地震空区两侧的地震在发震构造、发震机制及应力状态上的变化,对30...
-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
- 关键词: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构造震源机制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格林函数的地震监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格林函数的地震监测方法,包括:步骤一,对研究区域划分网格。准备格林函数,并以二进制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步骤二,格林函数与观测数据进行互相关,得到互相关格林函数,并以二进制文件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
- 梁春涛王亮
- 一种区域应力场时空变化反演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应力场时空变化反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计微地震监测系统采集数据;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微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的联合反演;将微地震事件按照发震的时间分为多个时间段内微地震事件的空...
- 梁春涛余洋洋
- 文献传递
- 印度板块下地壳北向俯冲与榴辉岩化的地震学证据:接收函数成像结果被引量:2
- 2020年
- 印度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和俯冲形态,对认识高原构造变形、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藏高原西缘分布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TW-80测线和Y2台网)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接收函数H-κ网格搜索与CCP叠加方法,对研究区地壳结构进行成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西侧北西—南东向剖面(剖面1,2),狮泉河逆冲断裂带以南,深度67~80 km范围内均观测到连续的Moho界面;40~55 km范围内存在另一组横向上可连续追踪的界面,其形态与之下Moho面横向变化趋势近乎平行;(2)研究区东侧剖面3下方,Moho面从南端喀喇昆仑断裂带下方向北逐渐加深,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增至大约67 km,进入拉萨块体至台站WT20和WT03下方至最深75~80 km,然后向北有所抬升.基于成像结果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推测藏南块体下方,自西向东均存在俯冲印度板块下地壳的榴辉岩化现象,可以用来指示印度板块地壳尺度的俯冲前缘,其在青藏高原西部(约80°E)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向东逐步递减至拉萨块体中部.
- 武振波唐国彬徐涛徐涛梁春涛
- 关键词:青藏高原接收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