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峰
-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杂交“虎龙斑”的培育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杂交“虎龙斑”鱼苗的培育方法,选择棕点石斑鱼雌鱼个体为母本;选择鞍带石斑鱼雄鱼个体为父本;开展远缘杂交,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仔稚鱼培育生产出杂交“虎龙斑”鱼苗。本发明的“虎龙斑”培育方法操作简单,适...
- 张海发王云新黄国光梁伟峰欧冲辉杨少森黄培卫张磊
- 几种因子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9年
-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最长,分别达12.7min和17.3min;温度范围为27~31℃,以29℃时快速运动时间最长,达16.6min;在0~4℃冰箱保存6h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未显著降低,其中保存前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18.4min,保存6h后为18.2min,保存120h后仍有活力,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2.3min,精子激活率为3.3%。以x为保存时间,快速运动时间y和寿命y′符合线性方程y=-0.8334x+19.164(R2=0.9856),y′=-1.1358x+27.8(R2=0.9573)。
- 梁伟峰张海发王云新黄国光黄培卫沈南南
-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盐度PH温度
-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被引量:27
- 2008年
-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对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将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h40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
- 张海发王云新刘付永忠黄国光欧冲辉黄培卫梁伟峰
- 关键词: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催产胚胎发育
- 杂交"青龙斑"的培育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杂交“青龙斑”的培育方法,选择斜带石斑鱼雌鱼个体为母本;选择鞍带石斑鱼雄鱼个体为父本;开展远缘杂交,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仔稚鱼培育生产出杂交“青龙斑”鱼苗。本发明的“青龙斑”培育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大...
- 张海发王云新黄国光梁伟峰欧冲辉杨少森黄培卫张磊
- 人工配合饲料对斜带石斑鱼育苗过程中的性能指标和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 2009年
- 此试验通过测试人工配合饲料的粒径、投喂后悬浮比例及密度变化,分析育苗过程中水质变化,初步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在石斑鱼育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人工配合饲料进水后经历一个分解过程,表现为大直径颗粒(大于120μm)向中小直径(小于120μm)转变,致使饲料泡水后大直径的比例迅速下降,而小直径(小于60μm)的比例迅速上升,而中等大小的比例却相对稳定,泡水30min后为17%,1h后稍有上升,达到20%。泡水后一部分饲料下沉池底,另一部分处于悬浮状态,经过0.5h~1.5h的浸泡,悬浮比例稳定在53.57%~60.71%。以人工配合饲料作为斜带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与轮虫组比较,其水质具有一定优势,表现为氨氮含量与pH等水化指标优于轮虫组,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而亚硝酸氮与硫化氢含量比轮虫组稍高。
- 洪越群周立斌梁伟峰王云新张海发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配合饲料水质
- 人工配合饲料在斜带石斑鱼苗种培育中的应用
- 2010年
-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属于能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近两三年取代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eus)成为台湾、广东、福建、海南四省的重要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 洪越群王云新张海发周立斌梁伟峰黄锦雄吴锦辉沈南南饶碧波孙恺辉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苗种培育养殖鱼类点带石斑鱼抗逆性强
- 穿体标志对黄鳍鲷幼鱼的生长、存活及脱标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 黄国光梁伟峰王云新张海发沈南南张磊
- 关键词:黄鳍鲷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