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燕
- 作品数:17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2株鱼源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体外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肠道的芽孢杆菌(DE5和SE5)的生长曲线、对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受能力及对潜在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SE5生长速度明显快于DE5,SE5培养4 h进入对数生长期,而DE5培养8 h进入对数生长期。人工胃液耐受试验表明,DE5对人工胃液(不同pH值、胃蛋白酶)的耐受能力较强,pH 2.0的人工胃液处理4 h,其活菌数超过104cfu/ml,pH 3.0和4.0的人工胃液对DE5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SE5对人工胃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pH 2.0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后未检测到活菌,但pH 3.0和4.0的人工胃液处理4 h后SE5的活菌数超过105cfu/ml。SE5和DE5对人工肠液(不同质量分数胆盐、胰蛋白酶)均有很强的耐受能力,经含0.1%~0.7%胆盐的人工肠液处理3 h后,2株菌的存活数均超过107cfu/ml,且SE5的耐受能力略强于DE5。抑菌试验显示,2株芽孢杆菌对多株潜在致病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2株芽孢杆菌均具有生长速度较快,对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强特点,且对潜在致病菌具有一定抑制效果,具有作为益生菌应用的潜力。
- 马如龙杨红玲孙云章叶继丹张春晓林文燕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芽孢杆菌耐受抑菌
- 斜带石斑鱼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利用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40d稚鱼和70d早期幼鱼消化道可培养菌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均从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分离.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消化道细菌可归为3类: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β-变形杆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纲Bacil-li.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相似,稚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Bacil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而早期幼鱼消化道的优势菌为芽孢杆菌、不动杆菌、嗜冷杆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为稚鱼与早期幼鱼消化道的最优势菌,分别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78.6%和75.6%,而弧菌在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道中的数量均较低,分别仅占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的2.8%和1.1%.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等3种乳酸菌仅见于早期幼鱼消化道.
- 孙云章凌泽春杨红玲叶继丹林文燕
-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消化道菌群稚鱼
- 丁酸钠强化轮虫对真鲷仔鱼的投喂效果被引量:1
- 2012年
- 研究用不同水平(分别为T1组:0;T2组:100 mg/L;T3组:200 mg/L;T4组:400 mg/L)丁酸钠强化的轮虫对3~20日龄的真鲷仔鱼进行投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仔鱼的生长和耐饥饿能力受轮虫强化剂丁酸钠添加水平的影响显著。其中T3组的仔鱼生长最快,平均全长(7.7±0.74)mm,显著大于其他组,而无强化组(T1组)的仔鱼生长最差,(5.82±0.75)mm。T2和T3组的仔鱼耐饥饿能力最强,受饥饿60 h后,存活率分别为5%和10%,而T1和T4组受试仔鱼分别在48和60 h全部死亡。试验结束时各组仔鱼的成活率间无显著差异,即丁酸钠对真鲷仔鱼成活率无明显的影响效果。
- 林文燕陈松廷王秋荣
- 关键词:真鲷仔鱼丁酸钠轮虫
- 壳聚糖对水环境锌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研究
- 为研究壳聚糖对水环境锌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影响,将54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即对照组和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罗非鱼。对照组按照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镉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组加入等量壳...
- 贾景涛翟少伟林文燕
- 关键词:壳聚糖锌罗非鱼急性毒性
- 文献传递
- 壳聚糖对水环境锌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研究壳聚糖对水环境锌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影响,将54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处理组分3个重复,每重复90尾鱼。对照组按照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锌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组养殖水体中加入壳聚糖,同法进行锌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18.39±1.68)mg/L,试验组为(26.65±2.84)mg/L,差异显著;对照组96 h的LC50为(9.34±0.94)mg/L,试验组为(13.53±0.81)mg/L,差异显著。说明养殖水体中加入壳聚糖具有缓解锌致罗非鱼急性毒性的作用。
- 贾景涛刘淑兰翟少伟林文燕
- 关键词:壳聚糖锌罗非鱼急性毒性
- 2株鱼源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研究2株鱼源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石斑鱼高效益生菌株的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体外检测乳酸菌EA-1和Y4-2产乳酸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能力,以及2菌株对不同pH值、胆盐、胃蛋白酶和高温的耐受能力。【结果】菌株EA-1和Y4-2均具有较强的产乳酸能力,培养液中的乳酸含量在96 h内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EA-1产乳酸速度相对较快。菌株EA-1和Y4-2均能在培养24 h后产生活性稳定的SOD,培养48h后EA-1产生的SOD活性显著高于Y4-2(P〈0.05)。菌株EA-1和Y4-2经pH 2.5-4.5处理4 h后存活数维持在10^6mL^-1以上,菌株Y4-2对pH 1.5低酸环境的耐受能力强于EA-1。2菌株在1 g/L胆盐质量浓度下存活数均较高;胆盐质量浓度达到2 g/L时,EA-1和Y4-2的存活数可维持在10^5mL^-1以上,提示2菌株对≤2 g/L的胆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4-10 g/L的蛋白酶处理30 min后,EA-1和Y4-2的存活数均维持在10^6mL^-1以上。经60℃处理30min后EA-1和Y4-2的存活数均维持在10^6mL^-1以上,Y4-2对80℃高温的耐受能力较EA-1强,说明EA-1和Y4-2有一定的热耐受性。【结论】EA-1和Y4-2产乳酸和SOD能力均较强,且对低pH值、高胆盐、胃蛋白酶和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 杨红玲孙云章叶继丹常建波陈政强林文燕
- 关键词:乳酸菌乳酸石斑鱼SOD耐受
- SCI-E收录我国水产学科期刊论文(2004~2008年)统计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利用美国SCI-E期刊源数据,比较分析我国水产学科论文在SCI-E中的若干指标,为提高我国水产学科论文更多地被SCI-E收录以及对我国水产学科科研水平进行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 林文燕
- 关键词:水产学科科学引文索引
-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紫菜中的微量铁被引量:2
- 2010年
- 在稀硫酸介质中,微量铁对溴酸钾氧化甲基红褪色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据此探索了测定微量铁的催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紫菜中的微量铁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0~42μg.mL-1,检出限为0.4354μg.mL-1,回收率为98.3%~102.2%。运用于测定紫菜中微量铁,结果满意。
- 林文燕周琳黄玉英
- 关键词: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紫菜铁
- 改性废陶瓷碎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印染废水由于其水质特点一直是废水治理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改性的废陶瓷碎的研究,将其应用于有机模拟废水实验,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能被吸附。当对一定浓度甲基红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后,甲基红去除率达58.13%;通过固载微生物后,更能有效的使吸附并降解,去除率达到80.12%。改性废陶瓷碎对模拟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表明研制的改性废陶瓷碎不仅具有十分优越的资源再利用性,而且对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 邱文杰吴卓煌杨慧明林文燕罗文凯
- 关键词:活性污泥
- 中国鲎3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应用等位酶技术对漳浦、连江和温州3个地理群体的中国鲎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6个酶系统的10个位点中有6个为多态性位点,共获得21个等位基因;大部分位点在3个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5,观察杂合度为0.456,期望杂合度为0.306,香侬指数为0.486,表明中国鲎的遗传多样性较高;F-统计量(FST)平均为0.0475,表明中国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遗传一致度平均为0.969,遗传距离平均为0.0315,表明中国鲎群体间遗传分化较低;基因流平均为5.0120,显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由此认为3个群体属于同一个繁殖群体.在进行鲎物种保护的同时,要加强对其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 翁朝红谢仰杰肖志群林文燕杨江东李伟文
- 关键词:中国鲎等位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