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急诊
  • 3篇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形
  • 2篇替罗非班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急性ST段抬...
  • 2篇急诊介入
  • 2篇急诊介入治疗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栓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杨诺
  • 5篇雷力成
  • 5篇杨水祥
  • 4篇彭建军
  • 4篇叶慧明
  • 4篇王佐岩
  • 3篇关付
  • 1篇朱锦文
  • 1篇王尔德
  • 1篇王汝鹏
  • 1篇赵楠楠
  • 1篇任利辉
  • 1篇吴坤
  • 1篇王爽
  • 1篇徐桂玉
  • 1篇崔福斋
  • 1篇王丽丽
  • 1篇杨静罄
  • 1篇李文
  • 1篇崔淯夏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的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的意义。方法将189例符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的急性STEMI患者分入试验组(92例)和对照组(97例)。试验组患者在行PCI前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血栓抽吸,对照组患者仅在行PCI前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PCI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的构成比,IRA分布,就诊至IRA开通时间,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再次抽吸后和对照组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7.8%、90.7%,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6.7%、88.7%,试验组在PCI术后2、4、8h的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试验组总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8/97,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血栓抽吸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可吸收的镁合金支架被引量:7
2012年
背景:目前以钴铬合金为基础的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问题,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关注的焦点。目的:评估自行设计制作冠状动脉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5只犬均于冠状动脉和/或股动脉置入可吸收镁合金支架1枚,分别于支架置入后24h、3d、5d、1周、2周、3周、4周(n=5)复查冠状动脉及血管造影后取材,分离支架段血管行组织病理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内弹力板面积、管腔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结果与结论:51枚支架成功置入35只犬的冠状动脉和股动脉,支架置入后不同时点各组冠状动脉及股动脉造影均证实管腔通畅,无狭窄病变,无血栓形成,置入后1周左右支架完全降解。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2周开始出现轻微内膜增生,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高。提示自行研发的冠状动脉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1周内降解,置入早期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再狭窄程度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有效。
王萍雷力成王丽丽王汝鹏陈丽丽崔淯夏刘延王爽杨诺徐桂玉赵楠楠昌红高丽王尔德吴坤崔福斋杨静罄朱锦文杨水祥
关键词:冠状动脉生物材料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9例CRUSADE评分〉40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51)和常规剂量组(n=38),两组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分别使用小剂量[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和常规剂量[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7d及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7d,小剂量组2例发生再发心肌梗死,1例再发心绞痛;常规剂量组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1例发生心肌再梗死。术后30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2例再发心绞痛,常规剂量组1例再发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均为股动脉穿刺部位),1例牙龈出血;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血尿,1例牙龈出血,3例严重消化道出血,1例颅内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各有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且出血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关键词:替罗非班心肌梗死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8例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40)和常规剂量组(n=38),所有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两组分别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观察PCI术后7d及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CI术后7d,小剂量组发生1例心绞痛;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术后30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再发2例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全部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牙龈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并且具有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关键词:替罗非班肾功能不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红素加氧酶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9年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脏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有钙超载、氧化应激、炎症损伤、微循环障碍等。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细胞内广泛表达的血红素降解的关键限速酶,可在细胞受到各种应激刺激时诱导性表达。HO-1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多种机制,如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症、促自噬等,是细胞重要的内源性防御分子,其代谢产物胆绿素、一氧化碳和游离铁也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杨诺李文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红素加氧酶1肝移植
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叶慧明彭建军任利辉雷力成杨诺王佐岩杨水祥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氯吡格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