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维平

作品数:71 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8篇虫病
  • 25篇钩虫
  • 20篇线虫
  • 17篇线虫病
  • 14篇肠线虫病
  • 13篇蛔虫
  • 12篇鞭虫
  • 11篇虫卵
  • 10篇钩虫病
  • 9篇化疗
  • 8篇线虫感染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7篇绦虫
  • 7篇甲苯咪唑
  • 7篇肠道
  • 6篇血吸虫
  • 6篇缩小膜壳绦虫
  • 6篇抗原
  • 6篇钩虫感染

机构

  • 48篇扬州大学
  • 41篇南京医科大学
  • 22篇扬州医学院
  • 10篇江都市卫生防...
  • 8篇南京医学院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江苏省血吸虫...
  • 3篇江都市卫生局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扬州大学医学...
  • 1篇扬州市江都区...
  • 1篇安徽省五河县...
  • 1篇高邮市血吸虫...

作者

  • 70篇杨维平
  • 52篇沈一平
  • 20篇蔡士椿
  • 19篇张德盱
  • 18篇章涛
  • 17篇董恺
  • 17篇许聚岭
  • 12篇洪立基
  • 7篇田芳
  • 5篇居少游
  • 5篇胡雪莉
  • 5篇张跃
  • 3篇王增贤
  • 3篇魏慧
  • 3篇刘影
  • 3篇刘影
  • 3篇刘浩
  • 3篇钱莉
  • 3篇赵勇进
  • 2篇李国才

传媒

  • 15篇中国血吸虫病...
  • 9篇中国寄生虫病...
  • 7篇中国寄生虫学...
  • 5篇中国病原生物...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热带病与寄生...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实用寄生虫病...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江苏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7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6篇1994
  • 3篇1993
  • 4篇1992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并咪唑类药物对肠线虫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采用试管滤膜培养法比较观察苯并咪唑类对肠道线虫卵的体内外作用;用饱和盐水浮聚法和体外培养法比较观察药物对钩虫的体内外作用。结果提示.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对肠线虫作用后很快抑制其产卵.对烟、鞭、钩虫的体内杀卵作用在治疗后2天分别达97.8%、100%和100%的死亡率:体外杀卵试验获得类似结果.对煦、钩、蛔虫卵的作用依次减弱.药物对成虫作用缓慢.服药后第3天开始排虫.第4天达高峰。疗效与服药次数正相关.而与感染度呈负相关.体外培养表明钩虫接触药物后活动减少.48h内趋于"死亡"状态。
杨维平章涛沈一平邵靖鸥董恺许聚岭
关键词:苯并咪唑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
应用斑点免疫试验检测阴道毛滴虫抗原被引量:4
1997年
作者应用斑点免疫试验(Dot-ELISA)检测了101份阴道分泌物的阴道毛滴虫,并与湿涂片镜检法及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Dot-ELISA检测的阳性检出率13.9%,湿涂片镜检法为10.9%,培养法为11.9%。经X2检验,Dot-ELISA法与后两法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以培养法检出的阳性作为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标准。Det-ELISA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6.0%。Dot-ELISA不仅稳定、可靠,而且能够检测非新鲜标本,尤其适合普查防治中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张跃申厚凤杨维平高玉
关键词:抗原
连续化疗后人群鞭虫和蛔虫感染率的变化被引量:1
1993年
对虫卵阳性者进行化疗,每年2次,连续5年定期对人群鞭虫与蛔虫感染者查治,每次治后半月考核疗效,未愈者复治1次。结果,人群鞭虫感染率由 64.71%降至2.68%,降低率达95.86%;蛔虫感染率由 52.08%降至 4.07%,下降 92.15%;每次治后至再次检查时的人群感染率的回升有随人群感染率的降低而减少的趋势,鞭虫平均为 2.68(0.68-5.74)%,蛔虫平均为6.94(1.72-17.27)%。
蔡士椿洪立基沈一平杨维平张德盱许聚岭刘伯黄赵勇进邵靖鸥贺小明唐易之董恺蒋极民李启瑞李福昌
关键词:鞭虫蛔虫药物疗法
肠道线虫感染连续选择性化疗10年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分析试点村人群肠道线虫感染连续选择性化疗的效果,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良Kato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肠道线虫感染普查,虫卵阳性者主要用阿苯达唑300mg和复方甲苯达唑375mg,1.5d疗法,连续选择性化疗10年。运用统计软件R2.2.1建立负二项模型拟合数据,统计分析疗效。结果试点人群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化疗前的89.73%降至化疗后的1.28%。钩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58.79%和526.29降至1.08%和56.91,均呈“L”型下降趋势。感染率和感染度在第1~3次化疗后即出现低水平波动。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51.14%和25311.23均降至0。鞭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从64.17%和439.46降至0.20%和14.00。结论连续选择性化疔可使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杨维平杨亮吉沈一平邵靖鸥章涛董恺
关键词:肠道线虫
肠线虫病综合防治后期巩固措施的探讨被引量:11
1997年
在采取连续的综合防治措施下,使肠线虫病感染程度降至低水平后,如何继续开展防治工作,以期不断巩固和取得更大成效。本文总结连续4年(1992~1995年)的防治探索的主要成绩:(1)每年1次选择性化疗(吉吴村)使肠线虫感染率从8.76%降为2.45%。其中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43%~0.39%、2.60%~1.16%及2.12%~1.03%;感染度(EPG)分别为237.60~1.20、1.60~0.24及0.69~0.41。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下降,化疗的即时疗效逐年提高,阴转率为80.90%(1991)、96.43%(1992)、97.50%(1993)和97.87%(1994);(2)每3年1次集体化疗,连续2次,6年间当地居民感染率(汉南村)逐渐下降:76.01%(1989)、46.56%(1992)及14.42%(1995);(3)持续开展健康教育作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起到加速和巩固防治成效的促进作用。与单纯集体化疗的汉南村同步相比,居民感染率(墩头村)逐步下降更明显:75.43%(1989)、36.59%(1992)和12.31%(1995);(4)粪管改厕在宋家村进行,集体化疗2年后?
沈一平杨维平邵靖鸥董恺章涛许聚岭蒋极民马洪庚
关键词:肠线虫病
苏北农村人群钩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种群动力学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 :了解钩虫种群传播动力学特征及化疗对其种群传播的影响。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模拟两组人群钩虫感染的种群传播动力学。结果 :显示两组人群钩虫感染的年龄 -感染率和年龄 -感染度总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钩虫种群在人群中呈负二项分布 ( Ka=0 .2 89,Kb=0 .2 0 6) ;虫荷与产卵量呈非线性关系 ,存在密度依赖限制作用 ( Za=0 .919,Zb=0 .899) ,基本繁殖率分别为 Ra=2 .153和 Rb=1.872 ;一次化疗 A组和 B组人群阴转率分别为 75.3%和 97.7% ,EPG分别下降92 .7%和 98.6% ,两组人群分别存在再感染。结论 :R值超过传播阈值 ( R0 =1) ,表明当地钩虫感染呈地方性稳定流行 ,在 R值高的流行区化疗遇到的难度较 R值低的流行区大 ,由于再感染 ,一次化疗的效果在长期内得不到巩固 ,在疗效考核中 ,感染度较感染率为更准确合理的指标。
章涛沈一平杨维平邵靖鸥董恺许聚岭
关键词:钩虫流行病学种群动力学
肠道线虫病选择性化疗效果的5年纵向观察被引量:9
1992年
1987~1991年在江都县吴堡乡吉家村每年5~6月及10~11对全村居民用饱和盐水漂浮和定量透明两法普查肠道线虫卵,对阳性者进行驱虫。5年来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89.98%降为8.24%。其中蛔虫感染率从52.08%降为4.07%、钩虫60.15%降为1.87%、鞭虫64.71%降为2.68%,感染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2.29%、96.90%及93.53%。居民的多虫种寄生现象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87年春季一人感染1、2、3种虫的构成比为31.5%、42.2%和26.3%,到1991年秋分别为95.20%、4.80%和0。
沈一平蔡士椿洪立基张德盱杨维平许聚岭邵靖鸥贺小明唐易之杨建国董恺李福昌蒋极民李启瑞扈有林居少游顾传安王朝岳刘伯荧赵勇进赵同琴
关键词:肠道线虫病蛔虫药物疗法
母亲感染丝虫后其子代对丝虫免疫关系的观察
1999年
目的了解母亲感染丝虫后,对其婴幼儿免疫应答会产生怎样关系及导致何种结局。方法用抗牛丝虫多抗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与马来丝虫成虫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技术(IEST)分别检测淮北班氏丝虫流行区微丝蚴(mf)阳性、阴性的母亲及其1~10岁子女、产妇及其婴儿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FCAg)与IgM抗体。另对细胞免疫等作了检测。结果在54例FCAg阳性产妇中有33例其婴儿亦为阳性,二者符合率为61.1%。乳汁4份FCAg皆阳性。mf阳性产妇及其婴儿血IgM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和8.3%(2/24),mf阴性组的分别为10.6%(10/94)和3.2%(3/94),其二组婴儿血IgM水平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FCAg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IgM水平看,母亲感染丝虫与否,对其子代先天免疫耐受的产生和抗感染均无明显影响。
沈际佳王增贤杨兆莘杨兆莘李家泉江宝玲王可灿李家泉沈一平陈树仁章子豪王可灿王红岩张跃
关键词:丝虫病免疫学
缩小膜壳绦虫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研究
杨维平邵靖欧沈一平
该成果在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缩小膜壳绦虫(Hd)的中间宿主模型,复制成功Hd“大鼠-赤拟谷盗-大鼠”的生活史循环,对其成虫、虫卵、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提出了Hd感染的查治优化方案。该研究成果先后...
关键词:
关键词:缩小膜壳绦虫动物模型形态学绦虫病
缩小膜壳绦虫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似囊尾蚴的形态观察
1998年
目的:探究缩小膜壳绦虫的生长发育和形态演变过程。方法:在大鼠和赤拟谷盗间建立缩小膜壳绦虫生活史循环。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似囊尾蚴形态及体表超微结构。结果;光镜下发现似囊尾蚴的发育包括成熟期、有泡期和保护性外膜形成期三个阶段。扫描电镜下感染后2wk的成熟期体表有筛状微孔。感染3wk后,有泡状隆起,感染后4wk,体表外膜形成所覆盖,由泡状表膜逐渐形成表面光滑的囊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动物模型。首次报道似囊尾蚴的发育包括成熟期、有泡期和保护性外膜形成期。
杨维平沈一平邵靖鸥项晓人许聚岭
关键词:缩小膜壳绦虫超微结构动物模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