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勇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胆管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胆管造影术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胰胆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逆行
  • 2篇逆行胰胆管
  • 2篇逆行胰胆管造...
  • 2篇逆行胰胆管造...
  • 2篇内镜
  • 2篇内镜逆行
  • 2篇内镜逆行胰胆...
  • 2篇内镜逆行胰胆...
  • 1篇胆管内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疾病
  • 1篇胰疾病
  • 1篇胰腺

机构

  • 4篇芜湖市第二人...
  • 1篇武汉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4篇杨勇
  • 4篇丁百静
  • 4篇李生
  • 2篇刘充
  • 1篇陈明锴
  • 1篇吴万春
  • 1篇刘云燕
  • 1篇曹中保
  • 1篇程珍

传媒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Meta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能否提高H.pylori根除率,减少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从常用电子数据库检索标准三联疗法联合与未联合微生态制剂根除H.pylori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eta分析各项研究的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OR值,以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15项随机临床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三联疗法联合与未联合微生态制剂,根除率分别为79.7%(95%CI:77.1%~82.3%)和69.5%(95%CI:66.5%~72.5%),合并OR值为1.75(95%CI:1.40~2.1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7%(95%CI:24.5%~30.9%)和53.0%(95%CI:49.4%~56.6%),合并OR值为0.35(95%CI:0.21~0.60)。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李生丁百静杨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微生态制剂META分析根除率
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超声内镜(EUS)在可疑胆胰病变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总管扩张或反复腹痛等病史的患者,经腹部B超、CT和/或MRCP检查可疑胆胰病变,术前行EUS检查诊断,并经ERCP确认。结果 15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石术9例,确诊壶腹部肿瘤2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例,胰管结石1例。结论 EUS对可疑胆胰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确诊率,高于MRCP检查,并能指导ERCP,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
李生丁百静杨勇刘充
关键词: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壶腹部肿瘤
吲哚美辛栓预防高危人群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给药时机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预防高危人群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最佳给药时间。方法 8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后立即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B组(术后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和C组(单纯常规处理组)。分别测术前、术后3、24及48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等指标。结果 A组ERCP术后PEP(4.00%)、B组(5.41%)均明显低于C组(26.31%)(P<0.05);A组(4.00%)、B组(13.51%)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例数均明显低于C组(31.6%)(P<0.05)。A组和B组之间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术后立即或术后30 min经直肠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均能够有效降低PEP和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刘云燕丁百静陈明锴曹中保李生杨勇刘充程珍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白细胞介素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肠道分泌液sIgA的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小肠分泌液sIgA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并分别在8、12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8只,测定大鼠小肠分泌液中sIgA的水平和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水平,测定小肠组织匀浆中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并测定大鼠血清中TG、TC、ALT、AST,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8、12周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TC、ALT、AST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分别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8周末时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小肠分泌液中sIgA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12周末大鼠NASH阶段与对照组相比小肠分泌液中sIg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并且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与小肠分泌液中sIgA水平呈负相关(r=-0.873,P<0.05)。8、12周末时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匀浆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过程中小肠分泌液中sIgA明显降低,说明肠道免疫屏障受损,并且可能与肠道脂质过氧化增强有关,可能是NASH发生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李生杨勇丁百静吴万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内毒素分泌型IG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