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军

作品数:30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碳排放
  • 3篇
  • 2篇中国省域
  • 2篇省域
  • 2篇碳市场
  • 2篇农村
  • 2篇配额
  • 2篇配额分配
  • 2篇煤炭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工时制
  • 2篇公平
  • 2篇FDI
  • 2篇产业结构
  • 2篇产业结构升级
  • 2篇朝九晚五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地方政府竞争
  • 1篇多尺度

机构

  • 26篇山西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澳门大学

作者

  • 26篇杨军
  • 12篇丛建辉
  • 5篇张波
  • 3篇赵永斌
  • 2篇米嘉
  • 1篇郭沛
  • 1篇宁晓刚
  • 1篇贾倩
  • 1篇秦立华
  • 1篇高鸿斋
  • 1篇任力军
  • 1篇张晓梅
  • 1篇吴蔚
  • 1篇胡晓晓
  • 1篇陈婧
  • 1篇高帅
  • 1篇李文举
  • 1篇赵超

传媒

  • 6篇经济问题
  • 3篇资源科学
  • 3篇生态经济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商业经济研究
  • 1篇理论探索
  • 1篇阅江学刊
  • 1篇科技创新与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资本积累是否可以由量的提高转为质的提升,即投资是否从推动总量增长转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关乎我国是否可以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主要考察了外商投资在推动我国资本积累质的提升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外商投资尽管对于宏观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作用始终较为有限。未来中国要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取得实质性进展,除了继续挖掘外商资本的技术溢出潜力,将更多依赖国内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效率的提升,政府为此需制定相关的投资政策予以引导。
杨军宁晓刚张波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中等收入陷阱
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农村动态多维贫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能力贫困、动态贫困和多维贫困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识别和反映贫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提高扶贫成效的关键。文章利用2010—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山西省农村成人面板数据,基于个人能力剥夺视角对山西省县域农村多维贫困进行测度,通过定序Probit模型探索其演变机理。研究发现:(1)山西省农村县域多维贫困差异不明显,这从理论上支撑了将扶贫攻坚主战场从贫困县转变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合理性。(2)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更易陷入多维贫困,这成为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诱因。(3)当前有工作的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可能性较大,应促进有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稳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4)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对多维贫困产生的影响不显著,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区别对待"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
杨军张琴高帅
关键词:能力贫困多维贫困
城市工时制选择:理论探析与方法构建被引量:1
2017年
引入"工作辅助时间"概念,从微观角度、以量化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朝八晚六"与"朝九晚五"两种工时制的结构与功能差异,继而从城市整体视角选择指标,构建工时制选择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判别方法,并以华北A市为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研究发现:两种工时制在工作时间碎片化程度、自控时间效用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两种工时制适用对象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不同,进而影响到城市工时制的选择;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拥堵状况等是影响工时制选择的重要因素;"适宜度III"取值范围为[2,4]时,城市可以考虑引入"朝九晚五"工时制,而当"适宜度III"取值范围为[0,1]时,宜继续维持"朝八晚六"工时制。
张波胡晓晓丛建辉杨军
关键词:工时制朝九晚五
近60年山西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利用山西省近60年的气象数据,采用重标极差方法对该省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建立了种植业生产函数的线性模型,引入气候要素与非气候要素的交互项分析非气候要素投入如何改变气候要素对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日照时数和降水会呈下降趋势,气温会保持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减少、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不利于粮食增产;非气候要素投入会改变气候要素变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随着气温上升、降水减少,增加灌溉、化肥投入对玉米增产意义不大,但可显著提升小麦单产。从人工光照技术开发、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完善农田灌溉设施等方面给出了提升山西省粮食作物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议。
杨军李高磊丛建辉丛建辉裴彦婧
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重标极差分析交互影响
责任和收益匹配原则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优化被引量:7
2022年
省域碳排放责任标准界定是“双碳”目标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对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责任和收益关系考虑不足,亟需进行优化以提升碳责任界定的公平合理性。本文构建FULL-MRIO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衡量碳排放转移责任,同时以贸易“剩余”的变化衡量因碳排放所获收益,并立足行业层面细化共担责任系数,提出了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下“谁获益谁担责”的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优化方案。结果发现:(1)省域共担责任系数由省域各行业贸易隐含碳规模、特征及获益共同决定,在39.98%~60.02%之间,相较于“均等分配法”等共担系数更具合理性;(2)基于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多数省份碳排放责任介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之间,北京、天津等最终需求较高省份相较于生产侧碳排放和其他共担责任方案所承担的碳排放大幅上升,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碳责任显著下降;(3)依据本文计算的共担责任可为省域间碳补偿关系确立新的方案,在该方案下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被补偿规模较大,这区别于直接碳排放量大但隐含碳排放量多的资源型省份需要为其他省份提供碳补偿的方案,在政策层面更具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杨军杨泽丛建辉张雅茜
基于“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的中国省域碳补偿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并有效解决各省份碳不公平问题,构建完备合理且易于实施的省域碳补偿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2012—2030年为研究区间,基于IPCC清单法、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和RAS法,将区域内碳源碳汇关系(反映自然与生产因素差异)与跨区域贸易碳转移(反映经济与消费因素差异)纳入到统一碳补偿框架中,引入“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构建“补偿依据-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跨省域碳补偿理论框架,探索与双碳目标及其减碳机制有效融合的省域碳补偿实现路径。【结果】①与以往视角相比(“收支”视角和“责益”视角),承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更多、区内碳排放量更少的省份在“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下获得更多的补偿。②基于综合原则的配额补偿方案较公平优先和效率优先的配额补偿方案更适合纳入公平目标导向的碳补偿机制。③“历史补偿”期间(2012—2021年),广东、浙江、北京和重庆为补偿额度最大的4个省份,内蒙古、河北、新疆、黑龙江和山西为受偿额度最大的5个省份。④“未来补偿”期间(2022—2030年),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省份存在碳配额赤字,单位碳排放产生经济效益较高的广东、福建、天津和上海等省份存在碳配额盈余。【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收支-责益”双平衡视角的碳补偿机制更具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国省域碳补偿机制政策设计的重要参考,并据此完善碳补偿机制的综合配套体系和开展试点工作。
杨军贾倩贾倩丛建辉
关键词:RAS法
太原都市区发展与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
2011年
太原都市区作为山西省的核心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山西省的整体经济状况。通过研究太原都市区发展的限制因素、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条件,提出了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的对策,探讨了太原都市区进行集约式创新的方法、途径。
杨军陈婧
关键词:自主创新集群式创新
民国时期中国物本位币制思想的发展演变与实践
2015年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关于货币的新理论,其中,"以物为本"的货币理论成为重要一派。从民国初年的孙中山,到其追随者廖仲恺、朱执信,都倾向于发展物本位的货币制度,而20世纪30年代主政山西的阎锡山,更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物产证券论为核心的物本位货币发行及管理理论。这一系列思想的发展构成了民国货币制度特殊的思想演变历史。作为理论中的少数派,物本位在中国唯一得以系统实施的实例仅为阎锡山二次主政时的山西一地,这又成为民国中国地方经济史中一个特殊的标本。从历史的角度对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物本位思想和观点进行梳理,并对山西物本位货币制度实绩进行分析。
杨军米嘉
关键词:民国
全国统一碳市场碳配额的总量设定与分配——基于碳交易三大特性的再审视被引量:21
2017年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交易商品的同质性和无形性使得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成为可能。碳配额的供给一次性、履约跨期性和需求刚性等特征使决策者难以精准设定碳配额总量;控排企业间的碳排放差异尤其是行业内碳排放强度的地区间差异导致统一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容易产生"鞭打快牛"效应或者"拔苗助长"问题;此外,当前各试点市场调节和保护市场的配额再分配机制也有待完善。鉴于我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宜遵循"总量从宽、配额分配从紧"的碳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原则,使用基于历史排放—减排目标的"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分配,以避免统一配额分配方法的弊端,并通过"碳资产池"、浮动的CCER抵消机制等配额再分配调节机制应对市场异常波动。
杨军赵永斌丛建辉
关键词:配额分配
中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探索被引量:35
2019年
区域碳排放不平衡是中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背景,而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无法解决由该背景导致的"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亟需探索适用于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本文首先梳理了碳配额分配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国碳市场,历史法存在固定基年和滚动基年选择的两难,基准线法存在"一产品一基准值"原则取舍的两难。其次,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原则"提出一种配额分配方法——历史—基准趋近法。最后,分别采用历史法、基准线法和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试分配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历史—基准趋近法不仅可以同时避免"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策目标协同性,在控排系数公平性、分配结果精准性和减排成本可行性3个方面均优于另外2种配额分配方法,有效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风险。研究结论表明,历史—基准趋近法较适用于区域排放不平衡的情形,可作为中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初期配额分配方法选择和优化的参考。
赵永斌丛建辉杨军张艺璇
关键词:碳市场配额分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