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胃肠
  • 3篇间质
  • 3篇间质瘤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诊治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间质瘤
  • 2篇胃肠间质瘤
  • 2篇病理
  • 2篇肠道
  • 2篇肠道间质瘤
  • 1篇医学本科
  • 1篇医学本科生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影像学表现分...
  • 1篇影像学检查
  • 1篇预后
  • 1篇诊治分析
  • 1篇诊治进展

机构

  • 4篇川北医学院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李智慧
  • 3篇但汉彬
  • 3篇谢贤镛
  • 3篇黄琴莉
  • 2篇翟昭华
  • 2篇邹媛
  • 2篇文彬
  • 1篇杨慧敏
  • 1篇严霞瑜
  • 1篇何欣蓉
  • 1篇李玲
  • 1篇谢贤庸
  • 1篇唐琼兰
  • 1篇黄一凡
  • 1篇田甜
  • 1篇周媛

传媒

  • 2篇医学综述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思维训练的实践与探讨被引量:15
2007年
在高校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造就一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随机抽样调查了2005级本科生528人,愿意参与病理学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者161人,占调查人数的30%。病理研究室成立的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小组现行的培养模式为:掌握实验技术,查阅文献,寻找课题思路,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成课题并撰写论文,目前已取得较好效果。
李智慧严霞瑜田甜唐琼兰文彬黄一凡谢贤镛杨慧敏李玲何欣蓉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病理学
胃肠间质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7年12月外科收治的56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随访。结果56例GIST术前无一例确诊。肿瘤发生部位: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6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其中5例为胃外GIST。10例呈明显浸润生长,其中9例为胃外GIS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术后随访时间5~75个月,总获访率71.4%(40/56),28例无瘤健在,5例带瘤生存,7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病例主要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或明确浸润生长者。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CD117和CD34是病理确诊的重要标志物。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相关。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及首诊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预后差。
邹媛李智慧谢贤镛黄琴莉文彬但汉彬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其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免疫组织化学以表达CD117为特征。影像学检查对判断生物学行为、结构特征等形态学方面有很高价值。其诊断需要将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汉彬李智慧翟昭华谢贤庸周媛黄琴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肿块平均直径7.9cm,腔外生长者24例,腔内生长者16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16例):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肠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9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7例。MRI4例,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1例,3例不均匀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胃肠钡餐造影上以消化道腔外肿块为主,CT和MRI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李智慧邹媛翟昭华谢贤镛但汉彬黄琴莉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