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
- 作品数:2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炎性因子表达的动态观察
- 目的 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的EAU小鼠不同天数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液免疫C57BL/6(B6)小鼠44...
- 崔彦王影李洋滕达李姣毕宏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炎性因子表达的动态观察
- 目的: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的EAU小鼠不同天数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液免疫C57BL/6(B6)小鼠44...
- 崔彦王影李洋滕达李姣毕宏生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病理机制炎性因子表达
- 囊袋缝合巧治外伤性白内障晶体半脱位
- 李忠恩张建华王兴荣李姣王影
- 眼弓蛔虫病的诊治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眼弓蛔虫病(OT)是因蛔虫科线虫感染眼组织而引起的一种眼寄生虫病,常由犬弓蛔虫或猫弓蛔虫引起。易感人群多与自己的卫生状况、接触猫犬的频率、食用被弓蛔虫幼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有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报道多见于儿童,但是近几年也陆续有成人感染的病例被报道,可能因目前对其诊断、治疗和预防还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有关。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将OT的四种临床表现、先进的无创诊断技术、实验室免疫学检查进行梳理和补充,同时本文介绍了OT近几年的治疗进展,如驱虫药和激素的联合使用,玻璃体腔内注射与玻璃体手术的应用等。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重视,提高OT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保护患者视力。
- 孙浩李姣郭大东王兴荣
- 关键词:诊治
- 外伤性无晶状体眼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评价外伤性无晶状体眼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外伤性无晶状体眼37例(37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范围14~57岁,平均(44.27±7.24)岁。均进行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变化、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情况。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7±1.3)个月。结果术后BCVA 0.42±0.25优于术前的0.60±0.32(t=-10.014,P=0.010)。术后眼压11.2~20.3 mmHg,平均(15.3±2.1)mmHg(1 mmHg=0.133 kPa)。术后4例(10.81%)玻璃体积血,9例(24.32%)角膜轻度水肿。随访期间未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位、脱位、襻暴露、感染、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无缝线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
- 张小燕李姣温莹原越王桂英
- 关键词:巩膜
- 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01/2019-01于我院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18例19眼,将其分为病理性近视组(9例10眼)和非病理性近视组(9例9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3~23mo,观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物变形症状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病理性近视组术后BCVA提高6眼,不变2眼,下降2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7眼(70%),裸露型闭合2眼(20%),未闭合1眼(10%);非病理性近视组术后BCVA提高6眼,不变2眼,下降1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8眼(88%),裸露型闭合1眼(11%)。术前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有明显差异,眼轴长度与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呈负相关(rs=-0.477,P=0.039)。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可有效改善最佳矫正视力,但病理性近视患者裂孔闭合率低于非病理性近视患者。
- 李姣张小燕原越李从心温莹毕宏生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
- 后部葡萄膜黑色素瘤活检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 2023年
- 后部葡萄膜黑色素瘤(PUMs)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眼内原发恶性肿瘤,早期起病隐匿,无典型症状,国内外对于PUMs患者的诊断多以临床特征为依据,容易漏诊或误诊。近年来肿瘤学者对于PUMs患者的确诊(国外确诊也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活检主要用于判断预后和进一步研究)常用细针穿刺活检(FNAB)和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活检(TVRC)两种活检方式。目前关于FNAB、TVRC用于确诊PUMs患者的系统性总结研究较少,故本文就两种活检方式用于PUMs患者确诊时的临床安全性、取样方法、临床意义等展开综述。
- 孙浩杨会李姣
- 关键词:细针穿刺活检安全性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改变
- 2017年
-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改变。方法选取雌性Lewis大鼠(6~8周)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只。实验组大鼠后肢足底、两侧腹壁和躯干上皮下各注射含有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和结核菌素(TB)的完全弗氏佐剂(CFA)乳化液,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EAU大鼠模型制备8 d后,用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眼底荧光素造影(FFA)及F-VEP和F-ERG等手段观察眼底病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8天眼底彩照、OCT及FFA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两组F-VE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F-ERG有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后第8天,EAU大鼠视网膜电图已经发生改变,表明EAU大鼠视网膜细胞已经受到损害。
- 刘正峰郭大东李姣孙园园刘滨毕宏生
-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闪光视网膜电图
- 石蒜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石蒜碱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取B16F10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株,按石蒜碱浓度为0μmol•L^(-1)(对照组)、1.560μmol•L^(-1)、3.125μmol•L^(-1)、6.250μmol•L^(-1)、12.500μmol•L^(-1)、25.000μmol•L^(-1)进行分组培养,24 h后,CCK-8法检测各组B16F10细胞的存活率;RT-PCR分析各组B16F10细胞VEGF-A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B16F10细胞VEGF-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B16F10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60μmol•L^(-1)、3.125μmol•L^(-1)、6.250μmol•L^(-1)、12.500μmol•L^(-1)、25.000μmol•L^(-1)石蒜碱作用于B16F10细胞24 h后,能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B16F10细胞生长(其半数抑制浓度为7.950μmol•L^(-1)),下调B16F10细胞中VEGF-A mRNA的表达,抑制VEGF-A蛋白分泌,其中25.000μmol•L^(-1)石蒜碱抑制效果最显著。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560μmol•L^(-1)、3.125μmol•L^(-1)、6.250μmol•L^(-1)、12.500μmol•L^(-1)、25.000μmol•L^(-1)石蒜碱干预B16F10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由对照组0.00%,分别上升为12.80%、12.86%、16.68%、18.54%、22.20%;G1期细胞比例由对照组(30.86±0.69)%,分别上升为(56.55±0.95)%、(60.92±0.85)%、(62.65±0.53)%、(67.55±0.92)%、(74.18±0.4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石蒜碱在体外能够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VEGF水平,引发细胞S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显著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
- 孙浩李姣张小燕郭滨毕宏生王兴荣
- 关键词:石蒜碱葡萄膜黑色素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周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背景C57BL/6(B6)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Th)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但各种Th细胞在EAU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RBP)诱导不同天数后EAU小鼠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小鼠的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5个点以免疫B6小鼠44只,免疫后每周3次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的EAU发病情况,并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于注射后第30天摘取20只模型小鼠眼球,于瞳孔视神经平面制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第2、5、10、15、20、25、30天取模型小鼠脾脏,提取RNA,逆转录扩增并行凝胶电泳,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叮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等因子的mRNA含量,同时收集相同时间点小鼠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上述因子的质量浓度。结果IRBP及CFA乳化液免疫B6小鼠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评分为0.5分,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3~15天最重,评分为1.0分,至第30天炎症明显减轻,评分为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后第30天模型鼠眼部反应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吻合,病理评分为0.5。模型鼠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第5天,小鼠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达到峰值,为(51.85±2.42)ng/L,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降低。到第15天时降到最低,为(4.01±0.06)ng/L,但在第25天时再次升高至(25.00±0.94)ng/L,之后逐渐下降,第30天时,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为(6.01±0.21)ng/L,与免疫前的(0.98±0.05)ng�
- 王影李洋毕宏生滕达李姣崔彦
- 关键词:葡萄膜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免疫辅助T细胞炎性因子C57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