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治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动脉
  • 5篇颅内
  • 5篇颅内动脉
  • 4篇动脉狭窄
  • 4篇他汀
  • 4篇缺血
  • 4篇颅内动脉狭窄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降脂
  • 4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强化降脂
  • 3篇灌注
  • 3篇伐他汀
  • 3篇阿托
  • 3篇阿托伐他汀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病

机构

  • 13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15篇曹治华
  • 11篇王普清
  • 10篇周佩洋
  • 7篇黄瓅
  • 7篇王璞
  • 5篇王安平
  • 4篇王守安
  • 4篇王勇
  • 4篇高平
  • 4篇张贵斌
  • 3篇丁志刚
  • 3篇宋金辉
  • 2篇杨静
  • 2篇洪艳
  • 2篇陈华先
  • 2篇刘焦枝
  • 2篇柳娟娟
  • 2篇陈伟
  • 2篇冯玉华
  • 2篇郝世胜

传媒

  • 3篇数理医药学杂...
  • 3篇中国处方药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氧化氮前体与供体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评估被引量:1
2012年
评估NO前体/供体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评估受累脑区脑损害情况等系列变化。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硝酸甘油组(NG组)18只,左旋精氨酸组(L-ARG组)18只。各组根据处死大鼠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3、24 h时间点,并进行Longa评分、HE染色及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其疗效。结果再灌注3 h时,与模型组比较,NG组、L-ARG组大鼠Long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90)分vs(1.50±0.52)分vs(1.42±0.50)分,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 h时,模型组大鼠细胞神经元大量脱失,但NG组、L-ARG组大鼠细胞神经元脱失不明显;再灌注3、24 h时,与模型组比较,NG组、L ARG组大鼠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早期给予NO前体/供体具有显著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
周佩洋高平曹治华丁志刚王普清张贵斌
关键词:一氧化氮供体再灌注诊断显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正确评估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压下鼻导管吸氧,观察组则在住院后第2天开始实施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第2、5、7、9、14天从右侧颈静脉抽取血样0.5 m L,以测定血糖、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糖、血乳酸、血氧饱和度和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的血糖、血乳酸水平有所下降,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后观察组的血糖、血乳酸恢复到正常水平,且神经功能恢复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能量代谢,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黄瓅曹治华陈伟
关键词:脑梗死高压氧血糖血乳酸血氧饱和度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周佩洋高平王普清曹治华王璞黄瓅冯玉华张贵斌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56例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上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6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偏头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并发偏头痛的56癫痫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并发偏头痛的60例癫痫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特点,并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癫痫发作频率、平均癫痫病程以及女性患者比例等方面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癫痫疾病的分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的发作与患者癫痫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由于偏头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癫痫患者疾病的临床症状,并对癫痫的临床治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预后与单纯癫痫患者相比较差。因此,神经内科临床需要全面地了解和诊断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情况,以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疾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黄瓅曹治华陈伟
关键词:神经内科癫痫偏头痛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脑梗死脑栓塞后循环
他汀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40mg/d)各50例,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卒中复发,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血脂和hs-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下降,其中40mg/d组下降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20mg/d和40mg/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均有升高趋势,且40mg/d组HDL-C升高水平高于2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且40mg/d组降TC、TG、LDL-C和升高HDL-C水平及抗炎作用强于20mg/d组。
曹治华周佩洋杨静张贵斌王普清王璞王守安
关键词:他汀降脂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王普清王勇王安平曹治华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小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10(A组)、20(B组)、40 mg/d(C组)阿托伐他汀至少持续1年,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脑卒中复发,临床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情况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强化治疗的效果。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12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后6个月明显下降(P<0.05)。C组在降低hs-CRP水平方面显著优于A、B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三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均明显升高(P<0.05),A、B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和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r 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较阿托伐他汀20 mg/d和10 mg/d在抗炎及改善脑血流灌注方面有显著优势。
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治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T灌注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