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衍波
- 作品数:92 被引量:1,932H指数:29
-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被引量:164
- 2014年
-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 奉婷张凤荣李灿曲衍波朱凤凯
-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划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双文元
-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农业景观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农村建设
- 胶东山区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被引量:29
- 2008年
- 山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如何精确的表示各种资源在山区的分布状况和建立评价模型,是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利用所需要的。该文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区栖霞市为例,构建了县域数字高程模型,应用GIS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空间定量模拟,在分析苹果生长生态要求与地形、土壤、气候各项生态评价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了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评价结果和土地结构特征,分析了栖霞市优质苹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栖霞市优质苹果生长的生态适宜程度较高,中、高度适宜面积达9万多hm2,占县域面积的45%;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较大,中度以上生态适宜区可开发面积达5万多hm2,其中高度适宜区具备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最大,中度适宜区次之,极度适宜区和初度、不适宜区的发展潜力较小。该评价结果为当地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 曲衍波齐伟赵胜亭史大川商冉李乐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动态演进及驱动效应被引量:5
- 2023年
- 保障“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1997—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数据暂未含港澳台)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方法探析其动态演进特征,从整体、时段、区域分解的角度识别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时空效应。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1.30%,物质资料投入和秸秆燃烧的贡献最大,2017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49478.19万t。②在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个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区层面,考察期内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省份粮食生产碳排量一直处于前列,粮食主销区的碳排放量呈现缩减趋势。③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量的绝对差异扩大,整体上呈现高水平收敛和区域间差异扩大趋势。④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受经济、社会、技术、人口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结构、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和农业生产结构与其相反;阶段效应以“十一五”时期为节点,驱动因素趋向简单化;区域效应中驱动因素趋向复杂化。本研究为推进“双碳”战略下粮食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 张青青曲衍波曲衍波苏德胜韦川辰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法动态演进空间溢出效应
- 基于多功能适宜性的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潜在冲突特征与优化格局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多功能潜在冲突概念框架,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3个方面开展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借助多维度潜在冲突识别模型揭示国土空间多功能潜在冲突类型、强度及空间格局,基于潜在冲突调解机制重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表现出“生态保护重要、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的特征。(2)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双功能型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多功能型潜在冲突占据主导,冲突面积占比分别为84.12%和85.35%,冲突强度主要为重度和中度。(3)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多功能潜在冲突的空间分布在地理单元上呈现出显著的陆-河-海梯度分异特征,在行政单元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4)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在潜在冲突调解中发挥刚性约束与弹性引导效应,两者统筹作用下形成的国土空间优化格局是调节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规范人类活动合理性的科学指南。
- 曲衍波王世磊李岩朱伟亚王森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 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5
- 2021年
- 科学有效掌握国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优化与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基本前提。该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围绕"过程-格局-驱动"的逻辑主线,基于2000、2010和2020年遥感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弦图可视化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刻画国土空间演变过程,借助重心偏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解析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规模与结构变化日益显著,不同类型之间发生着农业空间内部互换、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互换以及城镇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过程。2)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国土空间重心偏移呈同向连续和异向迂回现象,沿海地区的HH集聚和LL集聚特征显著,并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占用生态空间转向城镇空间反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特点。3)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前后两个时期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存在差异,由早期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控因子逐渐转向后期以政策制度环境为主导的驱动机制。积极开展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秩序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 曲衍波王世磊朱伟亚平宗莉
- 关键词:土地利用时空分异驱动力地学信息图谱空间自相关黄河三角洲
- 东部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山东省大汶口镇为例被引量:12
- 2006年
- 本文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等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安全、城镇环境安全、辖区农村环境安全和城乡资源利用4个系统层指标着手,把土地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相结合,细化研究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选择了24项元指标,构建了适合小城镇特征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功效-安全度函数模型的评价方法,并以泰安市大汶口镇为例,进行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汶口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安全状态,但也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
- 付伟章曲衍波齐伟史衍玺李宜兆
-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小城镇
- 基于“诊断—设计—结果”框架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原型分析被引量:24
- 2021年
- 农村宅基地退出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设计宅基地退出模式并有效识别其运行机制,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的重要支点。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利用系统理论设计4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基于"诊断—设计—结果"框架编制宅基地退出行动编码手册,运用原型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行动逻辑与运行过程,进而明晰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表明:(1)综合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和农户多层次需求导向的资产置换、货币补偿、以地养老和土地入股4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内核—外缘"性系统特征,适应了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需求。(2)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的本质是以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指引农户有序退出,表现出政府主导的资产置换激励、政村合作的经济性补偿激励、政企合作的以地养老激励和村企合作的土地入股激励等多类原型,并形成了差别化的运行过程和特定的适用条件。受地域环境差异、政策驱动转型和主体需求层次升阶影响,宅基地退出模式将随之变动和多样,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应因地因时进行适当调整、择优用之,以适应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乡村发展的需要。
- 曲衍波柴异凡朱伟亚平宗莉宗海柠王森
- “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与实践
- 2021年
- "城市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传授与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在教学队伍、培养方案、课堂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创新与实践,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元素的高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 司红运吴光东曲衍波刘朝旭
- 关键词:城市管理学实践教学
-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与应用被引量:31
- 2012年
-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途径,其补充耕地应统筹质量与数量。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农用地分等方法与数据,辅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与邻域替代法,评价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等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核算了规划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探讨了规划实施的目标设定、时空安排与关键性工程措施。研究表明,全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自然质量分值在0.3910~0.9745之间,划分为5个等别,可实现单产浮动区间为5769~12758kg/hm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拆迁农村居民点面积为2442.60hm2,适宜整理为耕地的面积为1922.07hm2,整理后一等耕地到五等耕地分别占12.75%、21.69%、40.54%、15.36%和9.66%;近期优先整理Ⅰ级区,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与用养结合,中期重点整理Ⅱ级区,加强培肥地力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远期适度整理Ⅲ级区和Ⅳ级区,需长期开展山地土地平整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该研究尝试将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以期为耕地占补"双平衡"的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曲衍波张凤荣郭力娜许月卿
- 关键词: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