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冬英

作品数:38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肝炎
  • 17篇病毒
  • 14篇乙型
  • 12篇乙型肝炎
  • 11篇肝炎病毒
  • 9篇血清
  • 8篇抗体
  • 8篇出血热
  • 7篇酶链反应
  • 7篇聚合酶
  • 7篇聚合酶链反应
  • 7篇丙型
  • 7篇丙型肝炎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流行性
  • 5篇流行性出血热
  • 5篇慢性
  • 5篇合酶
  • 5篇肝病
  • 5篇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22篇江西医学院第...
  • 16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安县人民医院
  • 1篇九江学院
  • 1篇南昌市第九医...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宜春学院
  • 1篇咸宁医学院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 1篇无锡市传染病...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8篇易冬英
  • 13篇邬小萍
  • 9篇余叔侃
  • 4篇张伦理
  • 4篇钟渊斌
  • 3篇陈士彬
  • 3篇杨茜
  • 3篇陈仕彬
  • 3篇黄建生
  • 2篇刘树雄
  • 2篇闵定宏
  • 2篇齐青松
  • 2篇张一
  • 2篇张一
  • 2篇龚义仁
  • 2篇黄建生
  • 1篇孙光
  • 1篇蒋泽先
  • 1篇陶玲玲
  • 1篇徐家瑞

传媒

  • 14篇江西医学院学...
  • 3篇江西医药
  • 3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江西医学检验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纵横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肝脏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第四届全国烧...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3篇198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 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
邬小萍易冬英薛云平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SICAM-1HBEAG
文献传递
实时跟踪荧光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实时跟踪荧光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临床价值。方法对2 367例临床血清标本用FQ-PCR方法进行HBV-DNA定量测定,并和ELISA两对半以及AL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BV-DNA阳性率为60.9%(1 442/2 367),其中大三阳HBV-DNA检出率为89.04%(845/949)、ALT升高47.84%(454/949)、小三阳HBV-DNA检出率为39.08%(408/1 044)、ALT升高33.42%(349/1 044)、单HBSAg63.8%(185/290);单抗HBe HBV-DNA检出率4.54%(1/22)。结论实时跟踪定量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病原学依据。
易冬英周春骏祁妍陶玲玲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75,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无相关性(r=0.014、-0.214,P>0.05);27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与23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血清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HBeAg(+)/HBeAb(-)者与43例HBeAg(-)/HBeAb(+)者血清sICAM-1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s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并与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无相关。
薛云平邬小萍杨文龙易冬英
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清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_2蛋白在丙型肝炎检测中应用
2005年
为探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2蛋白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应用价值,采用了238份HCVRNA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了E2抗体和抗HCV测定,方法采用ELA,和PCR法。结果有164份E2抗体阳性,占68.9%,卡方检验P >0.05;用抗HCV检测与E2抗体测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区别(P>0.05);在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 的血清中,有半数可测出E2抗体的阳性。提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可溶性的HCV E2蛋白,纯化后可进行E2 抗体测定,且E2抗体阳性数与HCVRNA,抗HCV阳性数无显著性差别,E2抗体可以检出一部分抗HCV检测不能检 出的HCV感染者。
邬小萍谢尧易冬英
关键词:E2蛋白丙型肝炎HCVRNA
抗—HBcIgM在HBV感染55例中的动态观察
1990年
本文用ELLSA检测,对55例HBV感染者血清中的抗—HBcIgM随访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急性乙肝35例抗—HBcIgM的阳性率在入院时,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00%(35/35),86%(31/36),及 34%(6/18),提示抗—HBcIgM在6个月大都保持阳性,至12个月大部分消失;“无症状”携带者20例抗—HBcIgM阳性率在首检时,6个月,24个月都为100%(各为20/20,17/17,及10/10),提示“无症状”携带者的抗—HBcIgM很难自然消失。同时把抗—HBcIgM和HBsAg检测对比,提示HBsAg阴性不能排除急性乙肝的诊断。
应宽邬小萍李芸易冬英
关键词:乙型肝炎抗体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HBV感染急性乙型肝炎
151例血清抗-HCV阳性患者的HCV RNA检测分析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抗体 (抗 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RNA)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间接ELISA法检测抗 HCV阳性患者的血清进行HCVRNA检测 (采用RT PCR法 )。结果 :15 1例血清抗 HCV阳性患者有 85例HCVRNA阳性 ,阳性率为 5 6.2 %。另外 ,还观察了 4 0例抗HCV阳性病人的双份血清 ,急性期第一份血清ALT升高、HCVRNA为阳性 ;经抗病毒治疗后的第二份血清 ,部分病人ALT复常 ,HCVRNA阴转 ,另外部分病人反复ALT异常 ,HCVRNA则始终为阳性。结论 :HCVRNA能鉴别活动性HCV感染及非活动性感染 。
易冬英周福民余叔侃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体
YMDD变异后HBeAg(+)患者病情进展及处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经拉米夫定(LAM)治疗出现YMDD变异且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观察阿德福韦酯(AD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ADV与LAM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ADV治疗36周;对照组继续LAM并加强护肝治疗48周。结果YMDD变异后大部分患者HBVDNA的反弹和/或ALT的升高程度低于治疗前水平,少数出现轻度黄疸,临床表现轻微;两组治疗48周后ALT水平下降均显著,ADV组比对照组ALT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ADV治疗YMDD变异,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邱源旺陈仕彬杨茜易冬英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
药物性肝炎76例临床分析
2007年
程娜易冬英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中草药肝功能衰竭
HBV-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
2000年
易冬英
关键词:病毒DNA病毒抗原病毒标志物HBV感染
血凝抑制试验对流行性出血热血清学诊断价值
1989年
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169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反向被动凝集试验(RPHA)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X1^2=13.91,X2^2=31.85,X3^2=15.81),HI试验表明,它既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又可作为抗体分型,还可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易冬英余叔侃李云朱丽萍李秋娟
关键词:血凝抑制试验流行性出血热血清学诊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