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子彧

作品数:30 被引量:91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骨折
  • 7篇手术
  • 6篇疏松性
  • 6篇骨质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骨髓
  • 5篇骨髓瘤
  • 4篇肿瘤
  • 4篇围手术
  • 4篇围手术期
  • 4篇围手术期治疗
  • 4篇脊柱
  • 4篇骨质疏松
  • 4篇骨质疏松性
  • 4篇股骨
  • 3篇肉瘤
  • 3篇髌骨
  • 3篇髌骨骨折

机构

  • 2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沈阳医学院沈...

作者

  • 29篇徐子彧
  • 20篇杜心如
  • 10篇骆辉
  • 8篇陆铁
  • 7篇田庆显
  • 6篇周君琳
  • 3篇单磊
  • 3篇杨铁军
  • 3篇赵会
  • 3篇沈江涛
  • 2篇李健
  • 1篇李文雄
  • 1篇刘清和
  • 1篇孟祥龙
  • 1篇苏庆军
  • 1篇周毅
  • 1篇杨晋才
  • 1篇陈文明
  • 1篇刁小莉
  • 1篇康南

传媒

  • 5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机器人外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六届国际骨...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的建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利用现有的最佳文献和专家意见,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建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用于评估MM脊柱稳定性。通过与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的比较,评价MM稳定性评分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通过德尔菲法创建专家共识并建立一个MM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回顾我院收治72例MM脊柱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SINS评分及MM脊柱稳定性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者在评价MM脊柱稳定中各项指标的分值趋势,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两种评分系统指标的临床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对15位骨科、MM领域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依据专家意见,初步建立MM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脊柱病变部位、疼痛、节段数目、生理曲度、合并病变以及神经功能,二级指标不在此详述。根据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分为24分,其中评分0~10分为稳定;11~17分为潜在不稳定;18~24分为不稳定。MM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与SINS评分系统的临床对比结果表明,MM评分系统与SINS评分系统对同一MM人群的脊柱稳定性评价结果不一致,其主要差异在于对脊柱潜在不稳定性的评估(McNemar-Bowker 38.105;P=0.000);MM评分显示"稳定"组和"潜在不稳定"组在疼痛、节段数目、生理曲度和合并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评分系统基于MM患者的疾病特点、典型症状及脊柱影像学表现,以指导临床医生评估MM患者脊柱稳定性,及时发现由MM引起的脊柱不稳定,为MM患者选择保护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MM脊柱稳定性评分系统在评估MM脊柱受累患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要星晨史湘君齐磊徐子彧谭婕杜心如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脊柱关节不稳定性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腌骨骨折18例,包括胫骨近端骨折7例,胫骨干骨折6例,胫骨远端骨折5例。结果18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根据Johm-Wruhs评分标准:优15例.良3例。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对骨折处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胫骨经关节面骨折,胫骨干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首选方法。
陆铁周君琳刘清和徐子彧
关键词:胫骨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围手术期治疗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MBD)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时机,为多学科合作诊疗MMBD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MMBD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20~79岁,平均(57.2±10.6)岁。接受1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术前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甲组)32例,未放、化疗-手术-化疗组(乙组)8例,化疗、放疗-手术-化疗组(丙组)2例。按术后治疗情况分组:化疗-手术-化疗组(A组)32例,化疗-手术-未放、化疗组(B)组10例,化疗-手术-放、化疗组(C组)2例。末次化疗距手术间隔≤3个月17例,>3个月15例。同一患者行≥2次手术治疗12例,其中手术-化疗-手术3例,手术-无化疗-手术9例。分别比较各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60个月。患者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由术前(7.97±1.60)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4.34±1.96)分,改善率100%。甲组患者的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35.63±13.50)个月,乙组为(21.50±9.68)个月,丙组为(43.58±12.18)个月;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甲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A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0.40±12.27)个月,B组为(10.85±7.48)个月,C组为(32.75±12.97)个月;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B组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末次化疗距手术日期间隔≤3个月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7.74±16.20)个月,日期间隔>3个月的为(17.88±15.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接受≥2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行化疗的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29.40±13.48)个月,两次手术期间无化疗的为(15.60±5.1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MMBD患者先化疗再手术尤其是术前3个
沈江涛杜心如骆辉徐子彧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围手术期治疗手术预后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目的:回顾分析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GammaⅢ钉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
田庆显陆铁杨铁军徐子彧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骨质疏松性围手术期治疗
张力带钢丝与Cable Pin System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张力带钢丝(tension band wiring,TBW)与Cable Pin System(CPS)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2-2011.12月期间在我院入院治疗的43例老年骨质疏...
田庆显周君琳徐子彧陆铁
关键词:张力带钢丝髌骨骨折
抗生素骨水泥增强胫骨横向骨搬运治疗感染创面的能力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糖尿病足伴创面感染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顽固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4.37岁,均接受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记录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伤口/缺血/足部感染分级(WIFi分级)、目测类比评分与溃疡面积。结果与结论:①46例患者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58.07±24.82)d,46例患者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后3个月的踝肱指数、目测类比评分、溃疡面积、WIFi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未出现溃疡或感染复发。②结果显示,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可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控制感染并促进溃疡的愈合。
刘俊鹏要星晨赵会徐子彧吴岳裴福春张林杜心如
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糖尿病足溃疡血运重建踝关节糖尿病并发症
弹簧钩钢板在踝关节骨折及粉碎性踝关节后方结构损伤内固定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弹簧钩钢板在踝关节骨折及粉碎性踝关节后方结构损伤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9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观察组患者应用弹簧钩钢板进行内固定;对照组患者应用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出院时、术后1、2、3个月的骨痂评分,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49.27±7.55)mL,明显少于对照组[(53.86±6.49)mL],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82±2.06)、(109.25±15.6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3.13±2.41)、(120.33±17.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PINP、BMP2、TGFB1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且观察组的PINP、BMP2、TGFB1水平分别为(30.63±6.14)μg/mL、(91.13±13.65)ng/L、(420.35±42.48)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7.24±5.82)μg/mL、(84.74±11.54)ng/L、(398.33±51.5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痂评分分别为(1.42±0.26)、(2.06±0.51)、(2.64±0.5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6±0.41)、(1.74±0.43)、(2.25±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
徐子彧刘俊鹏黎萌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以弹响指为表现腕部炎性肿物一例
2017年
患者女,62岁,因右手中指疼痛伴活动受限就诊。患者于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中指屈伸时弹响并伴有疼痛感(图1),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局部无红肿,近期弹响及疼痛加重,以右手指腱鞘炎入院。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多年(具体年限不详)。
杜伟帅杜心如骆辉徐子彧李健
关键词:弹响指类风湿性关节炎腕部疼痛感右手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 <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刘俊鹏杜心如要星晨徐子彧裴福春张林赵会
关键词:糖尿病足负压封闭引流清创术
四肢及脊柱浅筋膜中间筋膜层MRI特点及其对脂肪瘤屏障作用的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四肢脊柱浅筋膜中间筋膜层对肿瘤的屏障作用。方法回顾117例共121部位(男48例,女69例)四肢脊柱脂肪瘤患者MRI、手术及病理结果,对肿瘤所在部位深筋膜、浅筋膜中间筋膜层的形态及肿瘤形态相关性进行观察。结果病人平均年龄52.2岁(15~82岁);脂肪瘤所在部位侧别:左侧44.4%(52例),右侧48.7%(57例),双侧5.1%(6例),中线1.7%(2例);部位:颈后部7.5%(9),胸背部5.8%(7),肩部23.1%(28),上臂15.7%(19),前臂7.4%(9),手3.3%(4),股部34.7%(42),小腿2.5%(3);肿瘤位置:肌内40.2%(47例),深筋膜深面17.9%(21例),浅筋膜中间筋膜深面23.9%(28例),浅筋膜中间筋膜浅面5.9%(7例),肌间隙11.9%(14例)。肿瘤形态:脂肪瘤均与正常组织存在边界,分叶状48.7%(57例),椭圆状41.9%(49例),扁平状9.4%(11例)。病理类型:棕色瘤3.4%(4例),血管脂肪瘤1.7%(2例),普通型86.3%(101例),纤维脂肪瘤8.4%(10例)。皮下脂肪瘤多位于深筋膜与中间筋膜层之间,呈分叶状,深筋膜深面及肌内肿瘤多为椭圆形,肿瘤形态与中间筋膜及深筋膜、肌外膜的形态相关。结论浅筋膜中间筋膜层是一层较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位于深筋膜和皮肤之间,中间筋膜层对脂肪瘤增殖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是自然屏障结构,深筋膜和肌间隔同样是肿瘤屏障结构。
杜心如要星晨徐晔于小雨史湘君徐子彧
关键词:浅筋膜脂肪瘤自然屏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