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蒲

作品数:39 被引量:18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颈椎
  • 9篇脊柱
  • 9篇骨折
  • 8篇融合术
  • 8篇椎体
  • 8篇脊柱融合
  • 7篇腰椎
  • 7篇脊柱融合术
  • 5篇干细胞
  • 4篇融合器
  • 4篇椎间盘
  • 4篇椎体间
  • 4篇椎体间融合
  • 4篇细胞
  • 4篇骨髓
  • 3篇胸腰椎
  • 3篇腰痛
  • 3篇疏松性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机构

  • 3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海宁市人民医...

作者

  • 39篇张蒲
  • 18篇朱振安
  • 17篇谢幼专
  • 16篇戴尅戎
  • 14篇郝永强
  • 12篇孙月华
  • 10篇富灵杰
  • 8篇唐坚
  • 8篇史定伟
  • 8篇干耀恺
  • 7篇王友
  • 7篇赵杰
  • 5篇汤亭亭
  • 5篇李华
  • 4篇孙晓江
  • 4篇杨建伟
  • 3篇李慧武
  • 3篇严孟宁
  • 3篇卢建熙
  • 3篇侯筱魁

传媒

  • 4篇临床骨科杂志
  • 4篇生物骨科材料...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2013年上...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THE 5T...
  • 1篇2009年浙...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动力位摄X线片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后椎间隙比法对经传统方法诊断为腰椎不稳(18例)和无腰椎不稳患者(18例)的动力位X线片张口状改变角度进行测量。结果腰椎不稳病例中有16例阳性,2例阴性;正常者中有3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前后椎间隙测量比方法可用于腰椎节段不稳的判断。
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
关键词:腰椎不稳
下腰痛影像诊断的临床综合评估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下腰痛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病人支出,使其发挥互补作用。[方法]对61例下腰痛患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椎管狭窄(4例)、滑脱(10例)、感染(4例)和肿瘤(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引导正确诊断的基础,影像学检查结果只有建立于其上才有意义。常规X线摄片对骨性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脊髓造影根据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影像学改变来判断下腰段的病变,对较小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不易诊断。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从横断面观察脊柱的病变,但较局限,不易观察椎管内CT值相似的软组织病变。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则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磁共振成像(MRI)从多平面显示多节段的病变,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对骨性结构的分辨率较CT差。[结论]常规X线摄片是最基础且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脊髓造影、CT、CTM、MRI对下腰痛的诊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李华
关键词:下腰痛脊髓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糖皮质激素介导的破骨细胞自噬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在糖皮质激素作用下的自噬变化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破骨细胞,加入10-7M地塞米松孵育不同时间(0,2,6,9,12,24h)后收获细胞,采用Real-ti...
富灵杰张蒲郝永强
关键词:破骨细胞自噬糖皮质激素
一种基于椎弓根螺钉的椎间隙撑开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椎弓根螺钉的椎间隙撑开装置,其包含:对称设置构成的钳本体,呈Y型,其具有手持部、中部及头部,钳本体手持部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钳本体头部前端设有用于固定椎弓根螺钉的螺钉固定件;固定安装在钳本体手持...
富灵杰张蒲杨建伟郝永强
文献传递
组织工程构建材料在脊柱融合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临床应用组织工程构建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生物陶瓷(β-TCP),进行脊柱后路融合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富集技术快速复合多孔β- TCP,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融合材料,进行胸腰椎后路脊柱融合42...
张蒲干耀恺李华郝永强王友孙月华朱振安戴尅戎
椎间盘热疗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选择被引量:26
2003年
目的:明确影响椎间盘热疗(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moclulation,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应用IDET治疗的5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术后平均11个月(6~19个月)的随访,采用对比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改变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得出影响IDET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60%。年龄在40岁以下者(n=20)术后VAS平均减少了33%,优于40岁以上者(P<0.001);非吸烟者(n=28)优于吸烟者(P<0.0001);病程在4年以内者(n=39)优于4年以上者(P<0.001);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Dallas分型:I、II、III型)优于退变重者(P<0.001),加热导丝在椎间盘内的位置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P<0.0001)。结论:应用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时,在如下情况下将能获得更好的疗效:(1)年龄小于40岁;(2)病程在4年以内;(3)非吸烟者;(4)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Dallas分型:I、II、III型);(5)撕裂的后部纤维环能够全部被加热导丝加热者。
刘保卫张蒲Hansen A Yuan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体位复位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观察利用体位复位后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体位复位后行椎体成形术。手术前后评估X线片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以及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术前与术后比较,伤椎引起的疼痛显著缓解、VAS评分明显下降、椎体高度显著恢复以及后凸畸形角度明显减少。患者能早期恢复日常活动。结论采用体位复位后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谢幼专张蒲李华赵杰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胸腰椎骨折椎体成形术
一种保护颈椎的头颈胸护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护颈椎的头颈胸护盔,包括头盔本体,还包括一背带和硬质弧形支柱,所述头盔本体固定于硬质弧形支柱的上端,所述背带设于所述硬质弧形支柱的下端。本发明保护颈椎的头颈胸护盔不但能保护驾驶员的头部,还能保护驾驶员的...
干耀恺张蒲戴尅戎
文献传递
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在颈椎椎体间融合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谢幼专张蒲富灵杰李华赵杰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硫酸钙脱钙骨基质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2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2±3.1)个月。骨折椎体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伤椎置入椎弓根钉无神经损伤,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丢失不明显。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一种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张蒲谢幼专孙月华王友朱振安戴尅戎
关键词:胸椎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固定术脊柱骨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