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作品数:64 被引量:95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交通运输工程 机械工程 生物学 更多>>
三种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研究 <正>目的:观察应用"关节囊悬吊法"、"锚定法"和"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三组颈椎病患者的椎管扩大效果、颈椎曲度以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孙宇 张凤山 王少波 张立 李迈 潘胜发 于淼文献传递 下颈椎椎弓根固定徒手置钉技术及其应用 文章从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优点入手,阐述了该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就该技术的应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徒手置钉技术的要点,为下颈椎椎弓根固定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张立基于CT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提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先天性颈椎侧凸分型(PUTH-CCS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制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颈椎侧凸节段中责任畸形椎的形态、责任畸形椎所在区域及其与邻近椎骨的关系,提出分型方法。回顾2009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57例,分析每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资料以及采用的手术策略并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以上3个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解剖学特征与手术策略制定之间的联系。结果:根据畸形椎骨形态,将半椎骨畸形、楔形椎畸形和不对称的蝴蝶椎畸形分别记录为Ⅰ、Ⅱ、Ⅲ型;根据畸形椎骨所在区域,将颅颈交界区(O~C2)、下颈椎区域(C2~C6)以及颈胸交界区(C6~T2)分别记录为a、b、c型;根据畸形椎骨与上下相邻椎骨的关系,按照完全分节、半分节和未分节依次记录为F、S、N。当半分节椎与上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U,与下相邻椎融合时记录为SL。在凸侧切除术中,Ⅰ型采用完全切除术,Ⅱ型和Ⅲ型采用部分切除术;F型采用从椎间盘间隙进行手术操作,S型和N型需要先在阻滞椎之间截骨、再切除椎骨的楔形部分。在凹侧撑开术中,F型和SU型可在畸形椎所在间隙凹侧撑开;N型和SL型可在下方相邻椎间隙内凹侧撑开。在两种术式中,a型采用单纯后入路的手术方式,b型和c型采用前-后-前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在下颈椎区域,多采用短节段固定;在颅颈、颈胸交界区,多采用长节段固定。结论:PUTH-CCS分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畸形椎的临床特点,指导不同分型的畸形椎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今后手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孙宇 曹硕 周非非 陈欣 刁垠泽 赵衍斌 夏天 潘胜发 张立 张凤山 王少波 李危石关键词:影像学特征 脊柱侧凸矫形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上颈椎的手术指证探讨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范围延至上颈椎的手术指证。方法:筛选C3-7再手术病例,排除因手术本身原因所致的再手术。纳入原则:头端减压不足的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将上颈椎(C2甚或C1)节段进行减压,并且要求这些... 孔清泉 张立 陈仲强 宋跃明 刘浩 李涛 龚全关键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手术指证 椎管狭窄 文献传递 寰椎后弓切除对颈后路手术减压效果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保留或切除对颈后路减压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7年收治45例压迫性颈脊髓病接受上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患者的的病历及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按减压范围分为C2-C7组和C1-C7组。C2-C7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40-71岁,平均(56.3±8.6)岁;脊髓型颈椎病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21例;术式均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门轴固定方式采用锚定法20例,钛缆法5例。C1-C7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4-75岁,平均(58.4±9.1)岁;均为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式均为寰椎后弓切除、C2-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C2-C7门轴固定方式采用锚定法1例,支撑钛板法4例,钛缆法15例。在术后3-12个月中立位MRI T2加权像中矢状面测量寰椎至C6,7椎间隙水平范围内各个节段的标准化椎髓间距(standardized vertebral-cord distance, SVCD)作为在各水平获得减压效果的评估指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两组在相同水平上各自获得的SVCD值比较采用t检验;对C1,2、C2水平两组SVCD值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利用SVCD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计算不同的致压物矢状径与相应的压迫残留率,进一步分析两种术式减压效果的差异。结果C2-C7组寰椎前弓(C1)水平SVCD平均为(9.91±1.34)mm、齿突与枢椎体连接部(C1,2)水平为(8.35±1.27)mm和枢椎体中部(C2)水平为(8.22±1.43)mm,C1-C7组在上述测量水平SVCD平均值依次为(11.02±1.60)mm、(9.72±1.24)mm和(9.12±1.11)mm,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2,3椎间隙至C6,7椎间隙水平,两组间SV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C7组术前JOA评分为(11.8±2.7)分,术后12个月为(14.7±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6,P< 0.001),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7.0%±32.2%;C1-C7组术前平均为(11.7±2.8)分,术后12个月平均为(14.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7;P< 0.001),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1.9%±32. 刁垠泽 孙宇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许南方 李危石 刘忠军关键词:枢椎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压迫症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颈椎管X线测量 <正>本研究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颈椎管测量,以期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对象与方法 张立 英旻 党耕町 王超文献传递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腰椎僵硬相关功能障碍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1年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其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椎骨折、感染和肿瘤等^([1])。该术式在重建脊柱平衡、维持矫形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然而,该术式需要固定腰椎多个运动节段,往往导致腰椎活动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引发腰椎僵硬,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生活质量^([3~5])。 张立 姜宇 李危石关键词:日常活动能力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活动度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内固定的应用 目的:探讨下颈椎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内固定技术在颈椎外科的应用及置钉风险。方法:总结我们在2002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下颈椎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共50例,其中颈椎肿瘤全椎切除后路椎弓根钉固定... 张立 于淼 吴奉梁 孙宇 陈安富 王勇关键词: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文献传递 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6月34例颈椎病在外院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后再次来我院行翻修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17评分评价翻修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翻修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痛情况,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31例随访1~12年,中位数4.5年。末次随访改良JOA17评分由术前(11.6±2.6)分提高到(15.3±1.5)分(t=-7.710,P=0.000);术前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2分,末次随访中位数分别为1、0分(Z=-3.302,P=0.001;Z=-2.670,P=0.008);EQ5D指数由术前0.555±0.176改善到末次随访0.848±0.214(t=-9.198,P=0.000)。结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或影像学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不稳的患者,不宜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若微创手术效果不满意或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等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行翻修手术,效果确切。 孙新立 周非非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颈椎病后路减压上肢神经根麻痹的风险分析 :探讨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术后发生上肢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 方法:回顾研究2010年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02例患者.上肢神经根麻痹定义为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术后肌力≤Ⅳ级,不伴有其他神经功能... 吴奉梁 潘胜发 张立 孙宇 刘忠军关键词:颈椎病 后路减压术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