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岭 作品数:44 被引量:154 H指数:8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中特征性表达抗原在抗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10年 最新研究显示凋亡并非是一种均一的细胞死亡方式,研究发现:通过高温、射线、化疗药物等一些手段处理肿瘤细胞并引起其凋亡的同时细胞表面表达引起机体免疫攻击的蛋白分子,从而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被称为肿瘤的免疫原性死亡。免疫原性死亡的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钙网蛋白、热休克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等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抗原分子能够提高树突状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激活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及其特征性表达抗原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依据和手段。 张峻岭 李卫泊 李冬斌 谢绍建 蔡建辉关键词:钙网蛋白 热休克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乙状结肠未分化肉瘤1例 2023年 患者女,76岁,因“下腹部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1个月余”入院。外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缘20 cm)见1个占全周径,呈隆起性生长新生物。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恶性肿瘤。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检查:盆腔乙状结肠壁明显增厚,伴混杂密度肿块形成,大小约10 cm ×9 cm,内部明显液化坏死,局部与肠腔相通,考虑乙状结肠癌可能性大(图1)。行开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中段(图2),侵犯末端回肠及其系膜,与左侧输卵管伞关系密切,遂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小肠部分切除术及卵巢部分切除术。 刘乐德 张峻岭 汪欣 吴涛 潘义生关键词:下腹部疼痛 末端回肠 开腹探查术 液化坏死 隆起性 一种腹腔术后腹腔感染防堵引流装置 一种腹腔术后腹腔感染防堵引流装置,其包括:引流管,设置于腹部手术区域处;冲洗结构,与引流管连通,包括伸入引流管内部的冲洗管,用于对腹部手术区域处排出液体的稀释与冲洗;振动结构,包括内部结构,设置在引流管前端,能够反复膨大... 张峻岭 汪欣 王爱丽 雷利利 庞晓丛 陈国卫 吴涛 王鹏远 姜勇 武颖超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耐药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0年 结直肠癌(CR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的应用,仅可以改善部分RAS原癌基因(RAS)野生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野生型CRC患者的预后。并且几乎所有开始对抗EGFR治疗敏感的CRC患者,也会在用药后的3~12个月内发展为继发性耐药。非编码RNA(ncRNA)主要包括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既往研究表明,ncRNA可影响多种生物学进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多种药物的耐药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研究结果显示ncRNA在对抗EGFR治疗耐药的CRC细胞中和CRC患者体内存在表达异常的现象。本文将针对miRNA和lncRNA在CRC抗EGFR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miRNA的表达量在预测CRC患者对抗EGFR治疗敏感性中的潜在作用。 张筱倩 王金贵 文龙 陈善稳 张峻岭 汪欣关键词:非编码RNA 结直肠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耐药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 刘涛 汤坚强 李华玉 张峻岭 汪欣关键词:直肠肿瘤 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检查 胃小弯侧黏膜下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总结胃小弯侧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33例胃小弯侧SMTs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合并其他上皮来源肿瘤、多发性SMTs以及术中偶然发现的SMTs。总结胃小弯侧SMTs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肿瘤分布、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神经鞘瘤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 133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6.4±12.7)岁。首诊情况或症状依次为体检发现、腹痛、上腹不适、黑便、体质量减轻、反酸、贫血、呕血、幽门梗阻。胃小弯侧SMTs总体术前确诊率75.9%(101/133),胃镜检查+内镜超声检查(EUS)和腹部CT的术前确诊率分别为78.7%和68.8%。手术方式分别为内镜手术10例,开腹手术60例,腹腔镜手术63例。胃部切除术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94例,胃大部切除术21例,全胃切除术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8%,常见并发症有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肠梗阻、术后出血、管腔狭窄。术后总结胃小弯侧SMTs病理类型分别为GIST 98例(73.7%)、神经鞘瘤21例(15.8%)、平滑肌瘤6例(4.5%)、异位胰腺6例(4.5%)、脂肪瘤1例(0.8%)、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0.8%)。GIST组与神经鞘瘤组比较,GIST组中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10 g/L的人数多于神经鞘瘤组,GIST组的术前确诊率高于神经鞘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肿瘤胃壁内分布、生长方向、长径、浸润黏膜、突破浆膜和伴有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胃小弯侧SMTs术前确诊率不高,GIST、神经鞘瘤是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前需完善EUS,根据肿瘤性质、位置、来源层面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警惕术后管腔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 文龙 张峻岭 武颖超 姜勇 陈国卫 汪欣 吴涛关键词:黏膜下肿瘤 诊断率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解剖位置分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22年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例、直肠癌59例)的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血管重建与术后录像复习。其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63(54,72)岁。分别记录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型、LCA/IMV分型及LCA、IMV至IMA根部的距离,IMV的回流汇入位置,IMV于根部以上的分支数量。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各指标之间与LCA/IMV解剖位置分型的相关关系。结果:MSCTA技术准确判断肠系膜动脉分型情况及LCA与IMV的位置关系准确率达98.91%。其中95.65%(88/92)的病例存在LCA,4例患者LCA缺如;1例患者IMV属于边缘型,85.06%(74/87)的IMV行走于LCA后方,余者走行于前方。IMA根部距LCA的距离平均为(30.11±11.85)mm,距IMV的距离平均为(24.77±10.36)mm。于IMA根部水平LCA走行于IMV外侧者最多,占37.50%(33/88),其次为交叉型(30.68%,27/88)、远侧型(17.05%,15/88)与内侧型(13.64%,12/88)。IMV、LCA边缘型最为少见,仅占1.14%(1/88)。LCA内侧型中,IMV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LCA远侧型中,LCA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IMV汇入脾静脉是最常见的回流模式,占55.43%(51/92);34.78%(32/92)的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6.52%(6/92)的IMV汇入SMV与脾静脉交汇位置;3.26%(3/92)的IMV汇入空肠第一支静脉。IMA根部水平以上IMV有2个分支的最多,占51.09%(47/92);1个分支者次之,占25.00%(23/92);3个及以上分支者占20.65%(19/92);0个分支仅占3.26%(3/92)。单因素分析显示,LCA/IMV解剖位置分型与患者性别、身高、体重、BMI、IMV回流方式、IMV与LCA的前后关系等均不相关。结论:MSCTA技术能准确判断IMA、LCA与IMV的解剖位置分型。肠系膜下动、静脉血管解剖变异形式多样,LCA/IMV解剖 张峻岭 刘树蓉 郭小超 吴涛 陈国卫 王鹏远 姜勇 武颖超 孙烈 刘涛 左帅 汪欣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肠系膜下静脉 复发直肠癌治疗的进展和新理念 2023年 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明显下降,但仍有2.4%~10.0%的直肠癌患者存在手术后局部复发,即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LRRC的方法。近10年来,伴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会诊制度的普及和医学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巨大进步,LRR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张峻岭 刘树蓉 张宏伟 汪欣关键词:术后局部复发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 复发直肠癌 外科技术 肿瘤细胞CRT表达对荷瘤小鼠免疫环境的影响及其应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盐酸米托葸醌(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MIT)对B16细胞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影响,观察高表达CRT的黑素瘤B16细胞膜抗原疫苗对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观察高表达... 张峻岭关键词:B16细胞 文献传递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评价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单中心、有效性检验临床试验设计。2019年12月—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收集110例因直肠癌接受低位前切除手术,且术后出现LARS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原则,通过SAS 9.2软件生成随机表,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0天开始治疗,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颗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颗粒,连续治疗30 d。患者服药前、服药第15天及停药后第1天进行中医症状分级、徐忠法评分、LARS评分。结果110例患者中107例纳入全分析集进行疗效分析,其中治疗组55例,脱落1例(违背方案1例);对照组55例,脱落2例(失访1例、违背方案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33.0(31.0,36.0)和34.0(32.0,37.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占92.73%和90.5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21.0(19.8,23.0)和26.0(22.0,28.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占比下降至33.33%,对照组为66.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苓白术颗粒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大便质地水样或稀溏症状起效最快,治疗30 d后,参苓白术颗粒能够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食欲、大便质地、腹胀腹痛及嗳气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3.0(2.0,4.3)和4.0(2.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7.0(6.0,8.0)和6.0(5.0,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苓白术颗粒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LARS症状。 丰硕 叶晖 武颖超 陈国卫 吴涛 姜勇 刘涛 左帅 张学智 张峻岭 汪欣关键词:参苓白术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