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
-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新型淋巴细胞培养基配制及其性能比较评价
- 2014年
- 目的比较大鼠淋巴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及增值状况,筛选最佳新型淋巴细胞培养基。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胸腺淋巴细胞,分别采用新配方培养基、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和无血清新配方培养基培养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镜下观察,接种24 h后不同培养基中细胞均匀大量贴壁并伸展,5 d细胞生长数量减少,出现衰退;含0.1 mmol的蛋氨酸脑非肽(MEK)的新型淋巴细胞基可大幅度提高淋巴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新型培养基中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与传统RPMI-16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PMI1640培养基、新配方2培养和无血清新配方2培养基中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99.9%、103.1%和96.6%。结论新型培养基较RPMI-1640更适合淋巴细胞生长及增殖。
- 李舒音余秋颖符文双张威刘健
- 关键词:胸腺淋巴细胞细胞培养
- 分子水平快速诊断败血症致病菌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通过合成所有细菌共有的16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8种标准菌株、10种40株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研究,探索快速而准确诊断败血症的新方法,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通过PCR技术,对40例败血症患者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败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结果8种标准菌株、10种40株临床分离细菌均获得308bp扩增产物。结论PCR检测方法是一种易于推广的败血症早期诊断方法。
- 刘健孙中芙张威陶凯
- 关键词:败血症
- 辽宁锡伯族和汉族两种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对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和叠舌两种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卷舌和叠舌运动,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调查。结果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出现率分别为71.88%和66.01%,叠舌出现率分别为13.94%和3.2%。结论两民族两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群体相比较,辽宁锡伯族的叠舌出现率较高。
- 张威孙中芙刘健葛盛东
- 关键词:卷舌叠舌出现率锡伯族汉族
- 中国辽宁锡伯族群体3个短串联重复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 2011年
- 背景:对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多态性的研究可为法医学亲权鉴定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探索辽宁锡伯族D16S539,THO1,D13S3173个常染色体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建立锡伯族群体的遗传学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乡锡伯族中小学的150名中小学生口腔黏膜细胞,Chelex100法提取DNA,进行荧光标记PCR扩增,产物在Li-COR4300基因分析仪上进行电泳,E-seq分析软件计算扩增产物片段相对大小,进行基因型分型。调查辽宁地区锡伯族群体3个STR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与结论:辽宁锡伯族群体中3个STR基因座具有遗传多态性,其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辽宁锡伯族群体中3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布在0.769~0.810;个人识别力分布在0.824~0.929,累积个人识别能力为0.999;多态信息量分布在0.650~0.790;非父排除率分布在0.565~0.790,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79。说明辽宁锡伯族群体3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有较高的非父排除率和个体识别能力,可为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及移植配型等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 刘健张威尹娇杨高兵郭丽祁荣田秀荣
- 关键词:锡伯族短串联重复基因频率多态性
- 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前额发际的基因频率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调查了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的前额发际出现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同时也进行了各民族间出现率及基因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锡伯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1.88%、隐性基因频率0.8478;汉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4.88%、隐性基因频率0.8653。两民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国内其他民族的相比,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 孙中芙张威葛盛东刘健
- 关键词:基因频率锡伯族汉族
- 印度人睫毛与蒙古褶二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
- 2011年
- 目的对印度留学生睫毛与蒙古褶(内眦褶)两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观察受试者睫毛的长度及蒙古褶的有无。睫毛长度在8mm以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长度在5mm以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蒙古褶也叫内眦褶即上眼皮在眼内角向下延伸形成的皱褶,有蒙古褶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没有蒙古褶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印度留学生短睫毛表型频率为21.76%,该性状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335和0.4665;蒙古褶缺失表型频率73.61%,该性状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1420和0.8580。印度民族睫毛和蒙古褶两种遗传性状的表型频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群体相比较,印度民族短睫毛表型频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蒙古褶缺失的表型频率亦较低。结论印度民族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睫毛与蒙古褶二遗传性状上存在较大的基因频率上的差异。
- 张威李刚孙中芙
- 关键词:睫毛出现率基因频率锡伯族
- 辽宁锡伯族与汉族鼻尖形态基因频率的分布
- 2017年
- 目的通过调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乡锡伯族中学11-16岁锡伯族与汉族中学生的鼻尖形态特征,分析了锡伯族与汉族两个群体的鼻尖形态基因频率。方法采用吴汝康等《人体测量方法》和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方法,观察受试者鼻尖形态。结果辽宁锡伯族鼻尖显性基因频率A=0.0617,鼻尖隐性基因频率a=0.9383,辽宁汉族鼻尖显性基因频率A=0.1008,鼻尖隐性基因频率a=0.8992。结论辽宁锡伯族群体男女间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辽宁汉族群体男女间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辽宁锡伯族汉族间鼻尖形态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国内其他民族相比,辽宁锡伯族鼻尖形态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
- 孙振翔张威孙中芙
- 关键词:鼻尖基因频率锡伯族汉族
- 印度人前额发际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
- 2013年
- 目的对印度留学生前额发际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进行调查分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前额发际突出三角尖(寡妇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前额发际平齐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并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印度留学生前额发际三角尖表型频率为43.98%,该性状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2515和0.7485。结论印度民族前额发际的表型频率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相比较,印度民族前额发际表型频率处于中等水平。
- 张威刘鹏孙中芙刘健
- 关键词:基因频率汉族
- 印度人耳垂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
- 2013年
- 目的对印度留学生表型耳垂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进行调查分析,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表型有耳垂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表型无耳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并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印度留学生无耳垂表型频率为13.89%,该性状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273和0.3727。结论印度民族无耳垂的表型频率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相比较,印度民族无耳垂表型频率处于较低水平。
- 孙中芙张威田秀荣
- 关键词:耳垂基因频率汉族
- 辽宁锡伯族与汉族达尔文结节的基因频率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调查辽宁锡伯族与汉族人群达尔文结节遗传性状的分布特点。方法参照吴汝康等《人体测量方法》和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乡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锡伯族与汉族中学生的达尔文结节进行调查,分析了两个群体的基因频率。结果有达尔文结节对无达尔文结节为显性性状,辽宁锡伯族达尔文结节显性基因频率为0.3698,达尔文结节隐性基因频率为0.6302,辽宁汉族达尔文结节显性基因频率为0.2174,达尔文结节隐性基因频率为0.7826。结论辽宁锡伯族群体男女间达尔文结节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辽宁汉族群体男女间达尔文结节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辽宁锡伯族与汉族间达尔文结节基因频率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国内其他民族相比,辽宁锡伯族达尔文结节基因频率处于中等水平。
- 孙中芙郑瑞张威孙振翔
- 关键词:基因频率锡伯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