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光明

作品数:38 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正畸
  • 6篇颌骨
  • 6篇下颌
  • 6篇口腔
  • 5篇缺损
  • 5篇META分析
  • 4篇血管
  • 4篇牙周
  • 4篇正畸治疗
  • 4篇畸形
  • 4篇骨缺损
  • 3篇智齿
  • 3篇生长因子Β
  • 3篇术后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转化生长因子...
  • 3篇阻生
  • 3篇阻生智齿
  • 3篇颌骨缺损

机构

  • 2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5篇郧阳医学院
  • 11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浙江省望江山...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8篇庞光明
  • 11篇李守宏
  • 9篇陈建钢
  • 8篇施优灵
  • 7篇刘茁
  • 5篇李守宏
  • 5篇马艳
  • 4篇李金超
  • 4篇董红
  • 3篇鲍玮玮
  • 3篇杨磊
  • 2篇余和东
  • 2篇李金超
  • 2篇逄秀凤
  • 2篇刘茁
  • 2篇孙剑
  • 2篇贾晓威
  • 2篇孟杨
  • 2篇刘彩云
  • 2篇张敬阳

传媒

  • 13篇临床口腔医学...
  • 5篇口腔医学研究
  • 4篇郧阳医学院学...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现代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进展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老年口腔...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激动器和FRⅡ型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高角骨性Ⅱ类错畸形的影响对比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比肌激动器和FRⅡ型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口腔正畸科进行治疗的青少年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52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FRⅡ型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肌激动器进行治疗,矫治观察时间为3个月,观察2组畸形预后情况,统计与计算上下颌骨关系和软组织侧貌改善的定量指标。结果 2组患者经过矫治后,患者的牙齿排列整齐,开口度、开口型正常,无咬合干扰,磨牙和尖牙建立中性关系,上下唇均得到明显回收,侧貌得到明显改善。2组患者矫治后的下牙弓总长度明显高于矫治前(P<0.05),同时观察组矫治后的下牙弓总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矫治前后的上牙弓总长度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SNA角无明显改变外(P>0.05),2组患者矫治后的SNB角明显增大,ANB角明显减小,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肌激动器和FRⅡ型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都有很好的矫治效果,特别是肌激动器更加有利于改善上下颌骨关系,促进软组织侧貌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马艳李金超施优灵杨磊鲍玮玮曲幸辉庞光明
关键词:肌激动器青少年
前牙缺失伴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探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前牙缺失患者正畸修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27例前牙缺失伴错牙合患者,用正畸方法对缺失的牙列进行调整,再辅以修复。结果正畸和修复联合治疗,达到了美观、舒适的要求,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前牙缺失的方法。
逄秀凤庞光明汪春燕
关键词:前牙缺失正畸
非血管化方式修复下颌骨缺损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
2005年
李守宏庞光明陈建钢刘茁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远期疗效非血管化随访分析
自锁托槽影响下中切牙牙根外吸收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自锁托槽在正畸治疗中对下中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筛选出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对下中切牙牙根外吸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并运用Ra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纳入文献2篇。Meta分析结果提示,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中下中切牙发生牙根外吸收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自锁托槽较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中能有效减少患者下中切牙发生牙根外吸收的程度。
施优灵马艳张娟鲍玮玮杨磊曲幸辉庞光明
关键词:自锁托槽正畸治疗牙根外吸收META分析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SNA角和SNB角、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良好且稳。手术前后两组的SNA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SNB角明显大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探诊深度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的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功能限制、躯体疼痛、生理障碍、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及身体残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能有效调整咬合功能,改善侧貌形态,从而提高术后总体生活质量。
马艳周丽荣施优灵杨磊鲍玮玮曲幸辉庞光明
关键词:口腔正畸咬合功能生活质量
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的适应症。方法:对治疗结束的16例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矫治前后照片、模型及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1例矫治效果令人满意,侧貌上唇前突明显改善,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尖牙中性关系,覆黯覆盖正常。结论:上颌牙源性前突、下颌拥挤≤4mm、前牙覆盖≤9mm及磨牙关系为远中尖对尖的安氏Ⅱ^1成人错[牙合]病例,应用单颌拔牙矫治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庞光明周宏原
关键词:口腔正畸成人错[牙合]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李守宏陈建钢庞光明
关键词:腮腺肿瘤标准术式良性肿瘤腺叶切除术中所见
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美观影响的三维美学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在三维层面研究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侧貌协调美观的女性,利用Maya软件获得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的三维图像共35个,分别邀请正畸医师(专业组,n=50)及普通大众(非专业组,n=10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以“E线”为基准,前突记为正值,后缩记为负值。两组均认为颏部与唇部位置在0 mm(即与“E线”相切)时最为美观,当唇部在+6 mm、-6 mm时及颏部在+4 mm时最不美观。不同颏部位置时,专业组评分较高的唇部突度随颏部突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唇部在+6 mm、+4 mm、-6 mm及颏部位置+4 mm时,非专业组评分均高于专业组。结论:专业组偏好稍后缩的唇部位置,而非专业组更能忍受稍突的唇部位置;两组均认为过于前突的颏部不美观;正畸医生认为与颏部突度相匹配的唇部突度是美观的;当颏部与唇部突度相对于E线移动±2 mm范围内,正畸医师及大众的评分均较高。
李芷悦庞光明施优灵
关键词:正畸
洞固位形铸造桩核冠修复短磨牙残根残冠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短磨牙残根残冠洞固位形铸桩核冠修复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0颗短磨牙残根残冠应用洞固位形铸造桩核冠修复,对其临床效果随访2~5年.结果:有1例发生桩核松动脱落,3例烤瓷冠崩瓷,其余患者修复效果良好.结论:洞固位形铸造桩核冠修复短磨牙残根残冠既方便,简洁,又解决修复体固位困难问题.
张敬阳庞光明刘培勤杨勇
关键词:铸造桩核磨牙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6年1月进行种植体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72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0例患者中共植入种植体50颗,而牙周炎组32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两组都进行常规种植体修复,牙周炎组同时在术前行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与记录种植前与种植后3个月的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骨吸收与龈沟出血情况。结果修复前,牙周炎组的龈下菌斑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的龈下菌斑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的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完成后,两组种植体周骨吸收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牙周炎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更明显,远中边缘骨吸收量降低不如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修复后的龈沟出血指数都明显低于修复前((P<0.05),且修复后牙周炎组的龈沟出血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比较多见,能影响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牙周基础治疗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稳定性起促进作用。
李金超马艳江欣庞光明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种植体骨吸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