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瑞英

作品数:15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固碳
  • 4篇草原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物量
  • 3篇土壤
  • 3篇青藏
  • 2篇典型草原
  • 2篇碳储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群落
  • 2篇围封
  • 2篇物量
  • 2篇
  • 2篇
  • 1篇氮沉降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杜鹃
  • 1篇羊草
  • 1篇羊草草原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5篇常瑞英
  • 4篇唐海萍
  • 4篇王根绪
  • 3篇冉飞
  • 2篇杨燕
  • 2篇刘亮
  • 2篇闫玉春
  • 2篇王涛
  • 1篇张光涛
  • 1篇王长庭
  • 1篇杨阳
  • 1篇梁宇
  • 1篇黄超
  • 1篇李嵘
  • 1篇张莉
  • 1篇王建
  • 1篇刘波
  • 1篇孙守琴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山地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矿冶工程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分解析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2年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是具有较高化学和微生物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其周转在维持土壤肥力和调节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正确解析可溶性有机质的化学组分对深刻理解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旨在概述常见的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组分分析方法,简要比较了常见的可溶性有机质化学组分分析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傅里叶回旋共振质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优缺点,并着重对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组分解析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常用荧光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三维荧光光谱法具有操作简便、仪器可及性高、成本低、通量高等特点,通过荧光指数、腐殖化指数及生物源指数等表征指标追溯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来源,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解析可溶性有机质化学组分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耕种制度、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但是,三维荧光光谱法也存在易受环境影响、解谱困难等局限性。未来研究亟需定量分析环境因素对可溶性有机质荧光特性的影响,并加强与其它分析技术和方法的联用,有助于更准确和全面地解析可溶性有机质,继而深入理解其生态环境效应。
敖静王涛常瑞英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法
土壤有机碳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26
2015年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元素化学计量平衡调控作用,氮输入的增加将会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对氮添加的响应主要集中在植被碳库,对土壤碳库研究较少,且研究结论争议较大,尤其对其响应机制缺少系统梳理。该文作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认为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碳变化的检测方法、土壤深度,以及土壤稳定性碳和易变碳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当前研究土壤碳汇增量(每克氮输入所增加的碳)差异的重要原因。氮添加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可能包括3个方面:1)氮添加增加了凋落物输入,促进了碳积累;2)氮添加减少土壤碳输出,尤其是抑制了稳定性碳的分解;3)促进土壤腐殖质及稳定性碳的形成。此外,该文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需加强对深层土壤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淋溶及吸附,以及不同土壤碳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研究,并通过改进检测方法减少氮添加条件下碳储量的测量误差。
李嵘常瑞英
关键词:土壤固碳
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针对某含氰含铜废液,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脱除废液中氰,再用硫化法沉淀回收溶液中铜。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氧化法除氰合理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溶液初始pH=9.5、反应时间60 min、二氧化氯气体流速60 mL/min,此时除氰率达到96%以上;硫化沉淀法回收除氰后液中的铜,合理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60 min、溶液初始pH=3、搅拌速度300 r/min、硫化钠用量为理论量3倍,此时沉铜率达到93%以上。
白雪松冉飞孙守琴常瑞英
关键词:含铜废液含氰废液二氧化氯脱氰硫化法
青藏高原川西云杉林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
2020年
近几十年来,剧烈的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到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青藏高原逐渐成为研究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热点地区。本研究以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为例,应用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设置4种气候变化预案,模拟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海拔和不同林分年龄阶段的川西云杉林生物量动态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生物量的变化率来量化川西云杉林生物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强烈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会促进川西云杉林生物量增加,且生物量增幅与气候变暖的程度呈正相关(P<0.05);随着海拔升高,川西云杉林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增强;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川西云杉幼龄林生物量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强烈,但从长期来看,川西云杉中龄林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强烈。
姜思慧梁宇常瑞英黄超马天啸刘波吴苗苗张鹏翼
关键词:川西云杉林分年龄
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群落生物量及地下CNP对积雪增加的响应被引量:5
2021年
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雪栅栏诱导方式模拟积雪厚度增加,结合植物地上、地下根系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了高寒沼泽化草甸对积雪厚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积雪厚度增加后,0~20cm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增加;植物群落高度和土壤表层0~10cm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群落组成和地上生物量没有变化;地下0~20cm土壤碳(C)、氮(N)、磷(P)总储量降低,根系中C、N、P储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总N∶P比显著增加,但是有效磷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均显著增加。可见,积雪厚度增加并不影响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地上生物量,仅增加植被高度;增加土壤表层总N∶P比意味着积雪厚度增加可能会减轻沼泽化草甸土壤中氮限制,从而减缓沼泽化草甸的氮匮乏状况。结论可为高寒生态系统响应积雪变化研究提供样地尺度的观测数据,并为冰冻圈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模型估算提供数据支撑。
唐川川王根绪张莉常瑞英常瑞英杨晓明杨凯赵小祥林丽杨燕
关键词:积雪
草原固碳量估算方法及其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6
2008年
通过提高草地管理水平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固碳量的确定是固碳成本估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草地固碳量估算方法有两种:碳储量变化法和碳通量法。该文以禁牧为固碳措施,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草原固碳成本估算的适宜性。结论得出:在一定牧压强度范围和一定面积研究区内,固碳成本与牧压强度成线性增长关系,与研究区面积成非线性关系,表现出"饱和增长"的趋势;与碳通量法相比,碳储量变化法对牧压强度和研究区面积都较不敏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方法选取的研究区及其放牧强度背景不同。从草地生态系统过程看,碳储量变化法与碳通量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较适于草原禁牧措施下的固碳量和固碳成本的估算,可根据获取数据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常瑞英唐海萍
关键词:羊草草原
氮添加对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深度土壤甲烷吸收潜力的影响
2023年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大气CH 4汇,氮添加可能增加、抑制或不影响森林土壤CH 4吸收。亚高山针叶林是中国西南森林的主体,针对氮添加对亚高山针叶林土壤CH 4吸收影响的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依托贡嘎山亚高山针叶林开展氮沉降(氮添加)试验,结合室内微宇宙实验及微生物功能基因分析,测定不同深度土壤在标准实验条件下的CH 4吸收速率,明确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深度土壤CH 4吸收潜力对氮添加的差异性响应规律及CH 4氧化功能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1)同一氮添加处理下,土壤CH 4吸收速率由大到小为矿质层0~5 cm、矿质层5~10 cm、有机层,氮添加未改变土壤CH 4吸收潜力的剖面垂直分布规律。(2)氮添加对有机层CH 4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矿质层土壤的CH 4吸收速率。低氮和高氮添加分别促进矿质层0~5 cm土壤CH 4吸收142%和58%,促进5~10 cm土壤CH 4吸收2550%和650%。(3)CH 4氧化功能基因丰度是调控不同土层CH 4吸收速率的重要因素,而较高的铵态氮浓度会改变功能基因丰度与CH 4吸收速率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深化了氮添加对西南典型亚高山森林土壤CH 4吸收影响的认识,可为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区域森林土壤CH 4汇的准确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刘新雨敖静王涛常瑞英
关键词:氮沉降森林土壤甲烷氧化
典型草原群落不同围封时间下植被、土壤差异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以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样地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样地为基础,在羊草样地处选择了围封26年、围封6年、围封2年和自由放牧的4个样点;在大针茅样地处选择了围封26年和自由放牧的2个样点。通过对各样点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分析,探讨草原植被、土壤指标对围封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围封时间的样点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群落特征指标上,而各土壤指标中除土壤容重在羊草样地的4个样点表层土壤(0-10cm)体现出显著性差异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等指标在不同围封时间的各样点间变化均不显著。
闫玉春唐海萍常瑞英刘亮
关键词:土壤特性
贡嘎山树线上方杜鹃灌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气候变暖深刻影响着高山树线上方的灌木生长,然而目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仍不清楚。本文以贡嘎山树线上方的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 subsp.Prattii)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负指数函数法(CD)、断面积增量(BAI)以及区域曲线标准法(RCS)去除生长趋势,建立标准化年表,分析大叶金顶杜鹃生长特征,并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来探讨大叶金顶杜鹃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如下:(1)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表明1980—2018年断面积增量BAI增加趋势最为显著;(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AI与前一年7月最高温度、前一年9月平均温度、当年7月和9月最高温度以及平均温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前一年以及当年6月、7月、9月相对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尺度上,BAI与前一年7—11月平均温度、当年7—9月平均温度和当年4—9月最高温度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前一年7—9月以及当年2—9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3)响应函数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年7月最高温度是影响杜鹃灌木径向生长的关键生态因子;(4)滑动相关分析揭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分布在贡嘎山树线上方的大叶金顶杜鹃的径向生长将会增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与预测气候变化对树线上方灌木生长的影响。
贾龙玉管增艳常瑞英石松林彭培好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向生长
冰冻圈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的前哨与屏障被引量:12
2020年
冰冻圈与生物圈间密切的互馈作用关系在全球变化下不断加强,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基本格局与功能、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过程及适应性策略等角度,全面阐释了冰冻圈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及其在全球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福祉中的作用、冰冻圈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与指示性、冰冻圈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物生产力增效等方面的屏障作用等,提出了变化环境下冰冻圈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的有效调控路径;从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冰冻圈生态学的基本内涵与学科进展,并指出了冰冻圈生态学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王根绪杨燕张光涛常瑞英
关键词:碳库生物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