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容小川

作品数:32 被引量:348H指数:11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佛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卒中
  • 19篇脑卒中
  • 12篇卒中患者
  • 12篇脑卒中患者
  • 9篇偏瘫
  • 8篇体外冲击波
  • 7篇体外冲击波治...
  • 7篇冲击波治疗
  • 6篇电刺激
  • 6篇网球肘
  • 6篇疗效
  • 6篇康复
  • 6篇功能性
  • 5篇镇痛
  • 5篇上肢
  • 5篇急性
  • 5篇功能性电刺激
  • 4篇疼痛
  • 4篇步态
  • 3篇虚拟现实

机构

  • 32篇佛山市第一人...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澳大利亚皇家...

作者

  • 32篇容小川
  • 19篇张盘德
  • 19篇刘翠华
  • 15篇林楚克
  • 11篇李桂恩
  • 10篇尹杰
  • 9篇彭小文
  • 7篇刘震
  • 5篇皮周凯
  • 5篇邓红艳
  • 5篇邱运奕
  • 5篇周惠嫦
  • 3篇崔伟
  • 3篇张晋昕
  • 2篇陈丽珊
  • 2篇杨杰华
  • 1篇陈慧琼
  • 1篇张薇平
  • 1篇黄国志
  • 1篇范丽婵

传媒

  • 5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四届粤港澳...
  • 1篇中国康复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中西医结合研...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推拿手法加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康复疗效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推拿手对网球肘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网球肘患者4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推拿手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推拿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中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患者VA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7.5%,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治愈4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6例,二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网球肘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渡联合推拿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容小川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效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7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周惠嫦陈丽珊林楚克李桂恩武士龙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足下垂
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刘翠华周惠嫦
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智能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应用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 w、4 w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改良后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观察2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变化,以及站立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智能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01);普通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患侧下肢肌张力也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 w、4 w后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训练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普通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结论 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与传统普通站立床比较,血压、脉搏波动更小,更安全。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周惠嫦刘震林楚克李桂恩邱运奕
关键词:脑卒中电动站立床
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研究上肢机器人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 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MA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的FMA为(47.53 ±10.6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34.73±8.14)分(P<0.05);而治疗3周后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肌电生物反馈,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特别优势.
刘震张盘德容小川皮周凯李桂恩林楚克张晋昕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急性脑卒中上肢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与普通电动起立床对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对急性期和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脉搏影响;分析比较两种站立训练对脑卒中不同时期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将69名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首次发病,病程≤28天)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智能组)和普通...
封虹宇张盘德容小川刘翠华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脑卒中偏瘫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支架置入与康复治疗
2009年
目的:探讨脑血管支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以及脑血管支架置入者的康复治疗对疾病恢复的作用。方法: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和Medline database(1989/2009),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共纳入39篇文章。从脑血管支架的应用现状、脑血管支架置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并发症和脑血管支架置入患者的康复治疗的发展趋势3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疾病较为有效,但支架的材质、技术参数、体内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支架置入的效果,且脑血管支架置入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高灌注、低灌注等问题仍阻碍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脑血管疾病支架治疗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虽受到多方面影响,但是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发展迅速。对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李桂恩
关键词:脑血管支架并发症康复治疗
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被引量:14
2011年
背景:研究证实机器人治疗能促进慢性期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但是针对急性期患者的研究很少。目的:观察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3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常规治疗组按照成熟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包括神经促进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等;机器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上肢机器人治疗,该机器人具有可调节的上肢减重系统、智能反馈和三维空间训练系统,患者可以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完成单关节或多关节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②治疗后3周,两组间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3个月时机器人治疗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③治疗后3周、3个月,两组间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后3周、3个月,机器人治疗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相对于治疗前的改变量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能获得更高的上肢运动功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刘震张盘德刘翠华容小川邓红艳张晋昕
关键词:机器人急性脑卒中上肢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镇痛效果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张盘德彭小文容小川尹杰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网球肘镇痛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脉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卧位血压、脉搏无显著性差异,站立训练后两组患者收缩压、普通组患者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站立训练后智能组患者3 min脉搏无显著变化,20和30 min时脉搏轻度增快(P<0.05)。普通组患者站立训练3、20和30 min时脉搏均增快(P<0.05,P<0.01)。两组比较,20和30 min时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智能组和普通组体位性低血压(OH)总发生率分别为27.8%、63.3%,有症状OH发生率分别为1.1%、10.0%,差异显著(P<0.01)。结论卧床期脑卒中患者OH发病率高。相比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型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显著降低OH发生率,提供更高的耐受量,更快、更安全地训练。
张盘德刘翠华容小川周惠嫦刘震林楚克李桂恩邱运奕
关键词:体位性低血压脑卒中偏瘫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