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元 作品数:17 被引量:239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jcus)食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46 1995年 张宝琳 孙道元 吴耀泉关键词:刺参 食性 胶州湾多毛类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22 1998年 用1991~1995年在胶州湾季度取样(2、5、8、11月)所得的资料探讨胶州湾毛类组成、分布、数量变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胶州湾多毛类组成以温带种和广温广布种为主,兼有广温热带种和冷水种;其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14gm-2、82indm-2;湾内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密度均高于湾口;湾内多毛类群落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分成5种类型;过度捕捞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使夏季多毛类多样性偏低。多毛类的分布主要是受不同的底质类型的影响;数量变动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 毕洪生 孙道元关键词:多毛类 多样性 生物量 栖息密度 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 被引量:25 1997年 报告了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的调查结果。所用材料为 1 980年 8月~ 1 981年 7月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曼氏无针乌贼是 5月上旬进入胶州湾生殖洄游 ,乌贼在胶州湾生长很快 ,8,9月间日增长量可达 1 .1 3mm。整个胶州湾均为曼氏无针乌贼的产卵场。 1 1月曼氏无针乌贼离开胶州湾 。 张宝琳 孙道元 毕洪生 吴耀泉 黄勃关键词:曼氏无针乌贼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底栖生物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1993年 不同季节底栖生物数量的动态由其组成种的种群特点所决定。在一些生命周期短(一年左右)、生长速度快(新生个体当年可以长成)的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就比较显著;而生命周期长、其种群由多个年龄组的个体构成的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之中种群数量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 崔玉珩 孙道元 张倩 庄启谦 陈必达 方少华关键词:底栖生物 优势种 渤海多毛类的组成和分布 被引量:4 1993年 渤海是我国主要的海洋渔场之一,许多重要的鱼、虾类,如对虾等在此产卵、育幼、索饵。因此,研究作为饵料基础的环节动物多毛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渤海水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动物的增、养殖都是有益的,并能为海洋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渤海多毛类,前人已有很多报道。Fauvel(1933)报道了52种采自天津附近的多毛类,高哲生等(1959)也报道了渤海的一些多毛类,特别是吴宝铃和乌沙科夫(1963a,1963b)对渤海和黄海的多毛类进行过许多研究。最近,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 孙道元关键词:多毛类 吻沙蚕科 底栖动物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 被引量:5 1994年 浅海岩礁环境系高生产力区,在中、高纬度海域中,由大型海藻和大叶藻(Zostera-marina)所构成的初级生产力常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数倍(Miller et al.,1971)。同时,此种环境又是以大型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物的珍贵海产品鲍鱼(Haliotis)、刺参(Siichopus)、海胆(Strongylocentrotus)等的洒息场所和采捕作业区;还是一些优质鱼类星鳗(Astroconger mytiaster)、鲈(Lateolobrax japonicus)等的藏匿场所和游钓渔业的渔场;重要经济藻类石花菜(Gelidium)等也在此环境中定着、生长。所以,浅海岩礁的资源开发前景很好。为了促进上述珍贵海产品的增、养殖生产和发展游钓渔业, 崔玉珩 孙道元 张宝琳 郑振水 吴耀泉 杨宗岱 李锦和 王洪发关键词:底栖生物群落 马粪海胆 出现率 刺参 棘皮动物 胶州湾5月和8月无脊椎动物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6 1997年 根据1986~1995年5月和8月的拖网调查,胶州湾无脊椎动物由定居类群和季节回游类群组成。10年里,5月总资源量波动在111~1092t;8月有所增长,波动在337~3152t。1993~1995年总资源量明显下降。在经济动物中,8月幼对虾资源量波动在1~654t,梭子蟹6~186t,无针乌贼和金乌贼19~153t。资源量之所以波动较大,与捕捞强度增长和人为损害幼体有关。 吴耀泉 张宝琳 孙道元 黄勃关键词:无脊椎动物 中国对虾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58 2001年 采用 1 991— 1 995年在胶州湾 1 0个监测站季度取样的资料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一些优势种如菲律宾蛤仔和细雕刻肋海胆等的数量明显减少 ;90年代初期与 80年代相比 ,湾内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到 90年代中期又有所回升 ,而湾内的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却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小型底泥食性的种类 ,如丝异须虫和方格独鳃虫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可以划分为 5种类型 ,而不同于 80年代的 6种类型 ,且各群落的优势种变化较明显。 毕洪生 孙松 孙道元关键词: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生物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法 渤海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48 1991年 本文报道了渤海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共获得276种底栖动物,其中腔肠动物9种,多毛类115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类59种,棘皮动物12种和脊索动物6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分别为22.76g/m^2和343个/m^2。生物量组成中主要是软体动物,平均为13.37g/m^2,占总生物量的58.7%。栖息密度组成中主要是甲壳类,平均为132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8.6%。 孙道元 刘银城关键词:底栖动物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繁殖与资源补充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998年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又称蛤仔)是青岛胶州湾的一种主要经济贝类。从潮间带到水深10m左右的水域均有蛤仔栖息。蛤仔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肉质鲜嫩等特点,是青岛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蛤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使渔民盲目扩大捕捞强度,从而导致蛤仔资源衰退。为此,作者曾于1989—1990年进行了胶州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系统调查研究(吴耀泉等,1992)。而后。 吴耀泉 张宝琳 孙道元 黄勃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生物量 补充量 资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