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报道人兽共患的泡状肝包虫病原,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Rausch and Schiller,1954)泡状蚴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Leuckart,1863)泡状蚴在KM株小白鼠发育成熟过程比较观察的结果。此两虫种泡状蚴的发育成熟过程仍然和它们早期发育的规律(唐崇惕等,2001)相同。虽然它们成熟的泡囊都被着生在网状结构中的许多原头节所充满,但是在多房棘球绦虫9-14个月的泡状蚴,仍然可以见到它们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都是起源于泡囊囊壁内表面的胚细胞层,并且始终保持与该层的联系。而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泡状蚴在鼠肺脏或肝脏的各泡囊中的原头节和网状结构是由可移动的胚细胞团发育生成,它们与泡囊囊壁没有如前者样的联系。西伯利亚棘球泡状蚴在各别小白鼠肝脏也能发育成熟,但不正常,宿主反应异常强烈。
目的Rausch and Schiller(1954)在美国阿拉斯加白令海峡St.Lawrence岛从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雪撬狗(sledge dogs)发现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新种(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sp.nov.),但诸多学者认为E.sibiricensis Rausch et Schiller,1954是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Skrjabin and Abuladze,1964;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eyajaki,1991等)。于1985-2002年间,作者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多年进行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病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鼠类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发现该地区同地点存在有北美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种不同"地理株",而且三种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的体内,它们的幼虫期也存在于当地的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当地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含成熟虫体的13只阳性沙狐中,感染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有11只,其中2只单独感染此虫种,另9只还混合感染了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虫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泡状棘球蚴病原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是优势种,它在终宿主沙狐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都高过其他虫种。本文着重介绍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在野外布氏田鼠及人工感染实验鼠体内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