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
- 作品数:16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红色经典中有关“抗日”的英文表达与传播--由“抗日”一词翻译大讨论引发的思考被引量:5
- 2016年
- 发表"关于‘抗日’一词英文翻译的几点思考"一文,是国家权威翻译部门制定政治、军事核心话语的一个尝试。本研究通过重温几部红色经典中有关"抗日"的英文表述,实地考察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调查西方读者对"抗日"一词英译的反应,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核心语汇的制定并非简单地强制统一即可,规范的背后蕴藏着复杂的政治、历史、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因而规范的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二,要切实加强对外传播效果研究,注重读者反应的复杂性;其三,对外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各语种版本齐头并进,以免因自相矛盾而在国际上造成混乱。
- 周晔
- 书名、篇名的翻译被引量:23
- 2009年
- 标题不仅是作品的"品牌标识",更是主题旨趣的"指示牌",因此标题翻译万万忽视不得。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标题翻译的四个策略和四个要求。
- 周晔孙致礼
- 关键词:书名篇名翻译
- 禁忌语翻译的“语用标记对应”原则被引量:2
- 2009年
- 在小说作品中,禁忌语的运用往往是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表现手法之一,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现有译本中对禁忌语的翻译常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两个现有汉译本的比较,提出"语用标记对应"可以作为禁忌语翻译的一种指导原则。作者并已尝试将这一原则应用于该书的重译。
- 周晔
- 关键词:禁忌语翻译文学表现手法
- 汉语标点符号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译者角度发出的一项呼吁被引量:5
- 2010年
- 汉语和英语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标点符号,也有少量不同的标点符号。如句末点号都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句中点号都有逗号、分号和冒号。所不同的是,汉语的句中点号多了一个顿号,成为逗号的辅助点号,跟英语只有一个逗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 孙致礼周晔
- 关键词:标点符号汉语译者点号逗号句号
- 从莫言小说英译本几个案例看诙谐叙述在翻译中的传译
- 201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被誉为'中国首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中国乃至亚洲文学的领军者'。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正在形成中的当代文学经典,代表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较高水平。经典的文学翻译历来注重对作家叙事风格...
- 周晔
- 文献传递
- 小说语言的创造性及翻译的得与失——以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比喻翻译为例被引量:2
- 2008年
- 个性化原创比喻构成翻译的难点甚至盲点。结合纽马克的翻译思想,通过挖掘比喻修辞的深层特点,即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来考察《围城》英译本的得与失,我们看到,译者既要充分调动自身素养,又要关照相关读者的理解水平和想象力,既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又要防止思维空白的产生,以确保比喻的认知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效传达。
- 周晔
- 关键词:《围城》比喻英译
- 细节之美:翻译中文学性的传达——以毕飞宇小说《青衣》英译本为例被引量:6
- 2014年
-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翻译重在文学性的传递。从文本层面看,小说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语言的内在节奏、匠心独运的修辞等方面,细节的把握和传达是文学审美和翻译的关键。文学性的传达往往需要译者介入意义"生成"过程,实现创造性再现。本文运用德国翻译家本雅明有关文学翻译的著名理论,结合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夫妇的《青衣》英译本,以大量实例深入剖析了当代小说英译作品在文学性传译方面的得与失。
- 周晔
- 关键词:文学翻译《青衣》
- 从《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看文学翻译中双关的处理策略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前翻译界对双关的翻译研究尚欠深入,不少人存在悲观情绪,认为双关不可译。本文认为在双关的翻译中,译文的连贯性始终是困扰译者的一大问题。译者要传达双关的双重语境并保持连贯,关键在于铰链的选择和重构。通过对《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双关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基本策略。
- 周晔
- 关键词:哈姆雷特双关文学翻译连贯性
- “隐秀”美学风格之传译——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汉译为例被引量:8
- 2010年
-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以"隐秀"风格的传译为视角,通过对大陆和台湾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汉译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出"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对策。
- 周晔
- 小说语言的韵致与翻译再现——以毕飞宇小说《玉米》英译本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轻盈而凝重"是当代小说家毕飞宇对小说的理解,也是他的小说理想。本文以葛浩文《玉米》英译本为例,对毕飞宇小说语言的三大特点——诗性表达、个性化比喻艺术、反讽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考察。研究显示,在比喻、反讽等微观修辞传达方面,其基本策略是旨在形神兼备的直译,这表明译者对作者的尊重及保持原文语言特质的努力。虽然目前读者效果尚有待考证,从长远的传播效果看,成功的文学翻译必然是保持了作品文学性的翻译。文中对葛氏译文提出了一孔之见的批评和建议。
- 周晔
- 关键词:《玉米》反讽